某國中男籃102年聯賽問題(上:體能與訓練)



體能訓練員蘇佬義務協助,某國中男籃參加102年國中乙組籃球聯賽總決賽;這次比賽成績對蘇佬他來說是不滿意,覺得可以更好。不過,既然都結束,咱們就一點一點來和他檢討吧!


 


體能問題(蘇佬觀察:已發表於臉書之「薪傳籃球教練班)


首先先來討論體能的問題吧!


如果一天能夠練球「五個小時」球隊,為何在這比賽的一個小時,體力下滑程度和一天只練兩小時球隊沒有兩樣?這點可以值得思考。


從第一天的比賽跟最後一天的比賽,對手程度接近,某國中男籃的球員動作及反應,簡直是「落差很大」;直到最後一場結束後,蘇佬問球員是不是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因為好幾次,蘇佬他都覺得很多球應該都抄得到,卻總是差那麼一點點,或者防守移位慢半拍,或對傳球的判斷都慢半拍的。


最後,假若比賽以一小時為例,這五天的比賽就是五個一小時;而我們瞭解,這個某國中球隊一天總共擁有五個小時的練球時間;那麼,籃球教練該如何把這五個小時,拿來準備這個比賽的一小時?從運動訓練法去看,此時討論的重點,就不是在這五小時你教練可以練些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方向。



討論一:心理和事前準備


首先提醒:緊張、壓力、倦怠(burnout)等心理問題,都會讓原來體力充沛的選手之身體的生理上產生不良反應;例如下表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不同」作用,進而影響運動選手表現。


從資料可知,緊張的時候,人的心跳加快;所以,像似膀胱鬆弛而「頻尿」的上廁所,這都是由於心理影響生理的異常現象。由此可知,這個某國中籃球隊的多數選手,呈現的是過度緊張,教練在球員「心理輔導」上是缺乏,或者教練雖然有輔導卻效果不彰。


至於怎麼樣可以「克服緊張」呢?事前準備充分與否,在球員的「心理上」是蠻重要的。俗話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剛好就是這般心情寫照;不論是球場上的準備,諸如面對壓迫與包夾防守,準備(演練)的越充分,臨場狀況就能從容不迫而不會緊張;甚至是視訊教學的事前準備,像2004年中國男籃在希臘雅典奧運,在事前的「對手技戰術錄影帶」分析與說明,讓不被看好的中國男籃在複賽逢凶化吉,屢仆屢起的迎刃而解。


所以,許義豪教練在臉書討論講的沒錯:心理、體能與技術三者交互影響,進而緊張,體力就很快衰竭而使不上力了。其次,是如廖(猴兒)老師講的:越小()層級的球員,其勝負壓力會越大嗎?由理論推論去看是有這麼一回事;因為,基層許多球員往往都「缺乏經驗」,也缺乏技戰術上的經驗,缺乏視訊教學上的分析經驗等,想當然,臨場比賽就緊張了。


再者Chen(Temperature)老師講的沒錯,多數球員會產生緊張,關鍵都是在於「負面思想」所致;像似做過的球員壓力研究,裡頭球員呈現最多的答案就是:對手太強、對手高大、對手兇悍、擔心體力不佳、擔心狀況不良等等負面思想。所以,Chen老師的「灌輸正確觀念」,輔導球員在心理上正面思考,才是解決、克服緊張的另外方法。


切記:緊張會讓體能流失更快、體力流失更多,緊張更會讓球員使不上力的,變成技術動作效率不彰。



討論二:籃球運動內涵與5小時可訓練時間分配


    從籃球運動技戰術內涵,再以運動訓練法討論,籃球賽需要:


一、體能:體能包括()速度(跑步速度)()速耐力(例如間斷衝刺20趟的能力)()手腳全身肌力(全場近40分鐘瞬間施力)()全身肌耐力(從開賽到結束近40分鐘的肌肉連續操作能力)()心肺耐力(心臟負荷跑跑走走能力)()敏捷性(瞬間移動身體手臂或雙腳等能力;包含橫向、斜向、前進與後退等敏捷性)()柔軟性、()協調與韻律、節奏、()跑與跳的技術等。


二、個人攻守技術()進攻--投籃與上籃(各種方式上籃、各種位置投籃)、傳球(()手胸前、單()手地板、背後、過頂、棒球式、勾傳、行進傳球等)、運球(快速、急停再走、換手、背後、轉身、晃動假動作、前進後退等)等;()防守--對持球防守、對運球防守、阻絕防守、封阻、抄截、卡位抓籃板球等。


三、小組攻守技戰術23人傳球上籃、小組進攻有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的捲曲切、深切、淺切、UCLA切等、外側掩護(outside screen)、內外組合(inside outside )、給了就走(give and go)的九種空手跑位等、幫忙還原、隨球移動、輪轉防守等。


四、5人團隊攻守技戰術:發邊線球進攻、發端線球進攻、破全場盯人與包夾概念、破半場包夾概念、破半場區域防守(zone defense)、破半場配對防守(match up)、轉換快攻、拖車(tailor)概念、剩下幾分鐘領先或落後怎麼比賽、怎麼解讀對手盯人(或區域)防守、進攻時限將屆的進攻、四角拖延戰術(spread offense four corner)、跳球等技術與概念;全場緊迫防守概念、為什麼要包夾與設陷(trap)、轉換防守、區域防守、配對防守、一盯人四區域防守(box and one)、犯規時機、怎麼解讀對手進攻、怎麼解讀比賽狀況等技術與概念。


五、專項進攻技術:控球後衛、得分後衛、大前鋒與小前鋒、中鋒等。


六、其他包括合理的打球觀念:空間原則、進攻輪轉進位、分享籃球、命中率、收球時機、投籃選擇等。


從前述六大項琳瑯滿目的內容探討,你籃球教練需要在一年裡頭去指導完畢;並且,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排「練習時間」讓球員充分練習,如此才能熟能生巧、巧能生妙的避免你教練頭髮掉光。


好了,接下來問題是:請問那一項體能比較重要?你要花多少時間去讓球員鍛鍊?你是像某縣市帶隊拿了好幾次第三名教練講的:我不用讓球員去鍛鍊速耐力,就可以簡單得名,這樣心態嗎?


同樣的請問:籃球賽裡的那一項個人技戰術比較重要?你教練要花多少時間讓球員去從事練習?還是你是像某全國甲級冠軍教練講的:我不用練防守,我要用進攻代替防守這樣思維?


特別提醒各位的是,如果你教練帶的是「基層籃球」;那麼,個人基本動作技術的「練習量」更是不可或缺。此時,你要怎樣選擇?


像我在虎科大男籃,「每星期只有3小時」可訓練時間,我只好半強迫性安排球員自主訓練,要球員自行操作重量與心肺耐力訓練、投籃等,我在訓練期間,只安排個人防守和偶一為之的小組進攻與小組防守,每星期只能在對打練習中安排一項5人團隊攻守等;所以,此時,你教練就要承擔風險,承擔他們會混水摸魚的後果是,比賽中跳不起來、跑不動、比賽中進攻不順暢、比賽中沒辦法達到你教練種種要求與理想等,這是你自己經過思考後的選擇。


再例如,去年12月帶隊去菲律賓比賽,在每星期的可訓練時間只有二次、各三小時、每星期總共六小時的國家隊訓練裡,我先和體能訓練員Bryan Chang討論,瞭解他需要多少時間;然後,讓他練完體能後的「剩下時間每次90分鐘」,再讓我進行技戰術訓練;所以,去菲律賓比賽輸球只得亞軍,我還是需要承擔責任。


好了,那麼到底你籃球教練每天擁有五個小時的「可訓練時間」,怎麼樣分配呢?假如是基層球隊教練的我,我會選擇利用二個小時練體能(含準備運動、跑跳訓練與整理活動)、一個小時練投上籃(含專項)、一個小時練運球與傳球等基本動作、剩下一個小時練小組進攻和小組防守、團隊攻守這樣的分配。各位,你的答案是什麼?




討論三:運動訓練與各級籃球隊需求是什麼?


    假如當,臺灣國立大學體育系與競技系的「運動訓練法」,這堂課是選修,也就是許多學生(以後要當教練或當老師的)都可以不要選課去學習運動訓練法,或者,像某幾個學校的體育系與競技系在,上運動訓練法課程時,過半數學生都在睡覺等情況,你們認為臺灣的競技運動訓練要怎麼樣去和外國人競賽呢?


    個案一是某籃球隊,從晚上6點開始練球;結果練到團隊戰術時,因為多數球員不熟稔,於是,該教練強行要求所有球員「熟練才可以休息」;因此,練到最後是晚上12點,教練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放球員休息,為此搞的雞飛狗跳與球員怨聲載道。



在運動訓練法的理論上,運動訓練需要講究「多元發展原則(multilateral development)」;牠意思是說,你在從事運動訓練時,必須要遵守不同年齡,操作不同比例的訓練內容。像似年齡越低,多元發展的訓練目標,就要強調比較高的比重;等到年齡越高,專項訓練的比重,就要偏多一點這樣趨勢去進行。


所以,我們由此去檢討前面案例。個案整個晚上都做「團隊戰術」練習,基本上就違背了多元發展原則與一般運動訓練原則;因為就「運動訓練原則(http://tw.myblog.yahoo.com/jw!pEgiqqqBGALvYBQ 78g E-/article?mid=853&prev=1096&next=725&l=f&fid=10)」來說,這種整個晚上都做團隊戰術訓練的內容有違常理。


緊接著討論個案二是本文主題,為什麼一天練五個小時,體力還會不濟?扣除心理因素,蘇佬想瞭解:某國中教練到底平時都在練些什麼?或者也可以問此一說,別人一天只練二小時,為什麼體力不會比你某國中一天練五個小時的體力還差?那麼,這是不是某國中教練的「訓練內容」有問題?


    個案三,某籃球隊每天都做10,000m長跑,一個星期做六次的長距離跑步之心肺耐力訓練;結果出現一些球員脛骨疲勞性骨折,除此之外,還發生球員的跳躍能力衰退,為什麼?


    日本與德國曾有研究,心肺耐力訓練的「訓練頻率」,每星期三次比每星期二次的訓練頻率高出許多;可是,當每星期訓練三次與每星期訓練四次比較時,不只是統計上差異不大,實際的效果與效益差異也不大;同時間,那些研究還發現,每星期五次的訓練頻率,幾乎和每星期四次的訓練頻率「沒有差異」。


以上研究是告訴我們,當你運動教練的「可訓練時間」,在每星期只有三次或四次時,你不必花費過多的訓練時間,就可以達到某些效果;尤其,相關的研究也發現,假如純粹要改善心肺功能,20分鐘或30分鐘的訓練量就綽綽有餘。也因此,像巴西國家足球隊、前中華木蘭足球隊等,在比賽期的心肺耐力才有所謂「12分鐘全速跑」的訓練法;包括,行政院體委會在鼓勵民眾從事運動時,也是以「30分鐘」的執行時間去建議。


由以上的種種心肺耐力的運動訓練法文獻去討論,當我們可以操作30分鐘的心肺耐力訓練就好;然後把操作10,000m跑步所花費的多餘時間去練習別的項目,這樣的籃球隊會不會比較好?


其次,假設我們在比賽期,只操作12分鐘跑的心肺耐力訓練,球員發生脛骨疲勞性骨折的機會是不是會降低?


再者,假設我們把每星期的心肺耐力訓練,只採取三次就好;然後,把原本的心肺耐力六次訓練,另外三次拿來操作別的項目練習,這個籃球隊會不會比較好?


所以,討論到這裡,我再提出幾個問題讓大家去思考:


一、籃球運動內涵包括那些?真的只是「討論二」所提那些體能與技戰術而已?


二、假設就是前面討論二所提的內涵,那麼請問:各種不同層級的籃球隊,需要指導那些體能與技戰術?例如國小男女生、國中乙級男女生、國中甲級男女生、高中乙級男女生、高中甲級男女生、大學三級男女生、大學二級男女生、大學一級男女生、SBL男女生等,是不是各有不同層次需求?尤其此處,假如你籃球教練「不瞭解需求是什麼」,請問,這個籃球隊的訓練會發生什麼事?


三、你籃球教練假如不瞭解,各種運動訓練法的概念與理論,例如個案一、個案二與個案三等,請問這個籃球隊在訓練上,最容易發生什麼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