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很重要比賽如總決賽,比賽前應該怎麼準備?賽期如何劃分?這些問題不獨是帶隊參加比賽裡,相當重要「輸贏」因素,也是一些教練容易犯錯誤;假如不明究理,球隊在預賽、複賽階段敗下陣來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在臺灣體院開授運動訓練法的講義之一;經修改提供給讀者參考。


 


期別規劃


    以臺灣的大專籃球球季討論,歷年來的決賽都安排在3月底或4月初;而,多數大學籃球重點學校的獨立招生,又大多在5月底或6月初就「圈定人選」。並且,假設以運動訓練的五個「期別」分別是準備期、鍛鍊期、調整期(或修整期或比賽前期)、比賽期、休整期(或季節外)等看待;假設,考慮到預賽沒晉級,就沒有後續賽事,這種非要晉級複賽不可討論,將全年度規劃為「雙高峰(bi-cycle)」是適當思維。居於預賽都在12月辦理,這一個重要關鍵當然要贏;所以,第一高峰期勢必要規劃在12月初出現。


 


而,既往的大專籃球賽,都是在3月底到4月初辦理總決賽;所以,第二高峰期想當然,就得規劃在此時期。因此,以年度訓練計畫來看,體能訓練的高峰期,應該要像下圖紅色的波峰起伏才合理;也就是第一高峰,應該出現在12月(如下圖表裡的藍色字樣)。然後,經過1月、2月的調整期緩衝;也就是,大部分的期末考、春節休假,最後再把體能調整,緊接著就是3月與4月份的最後總決賽 



從整年度體能訓練規劃思考,在此建議,把7、8、9月份當做「準備期」看待;因為,多數的新生剛剛加入、暑假空閒時間較多等等條件討論,這期間比較繁瑣的事情例如健康檢查、基本動作的整合、體能的鍛鍊等等,尤其處在沒有功課壓力的這樣假期,確實可以讓球隊在很多地方獲得不少改善。像高師大徐耀輝教授他們球隊,也是在暑假至少集訓六週;而虎科大也是利用參加藍虹杯、雲林縣運會等名義集訓五至六週,這準備期早、晚各練一次效果相當好。


 


從以上圖表裡可以看出,準備期多數要在全面性的體能著墨;內容像800m與400m等這些速耐力、長跑或有氧舞蹈的心肺耐力、重量訓練或徒手循環訓練的肌耐力等。尤其,假如球員身負運動傷害,雖然經過休整期的療養、復健等;但是,傷害復健後再參加體能訓練,總是要特別小心、期程也是久遠又難以估計的。所以,假如包括新生(尤其很多大一新生在,高中時期從來沒有從事過重量訓練),以及有傷在身者的體能訓練,就要相當費心了;此時,腳踏實地、有耐心操作、不能過於急迫、循序漸進等是心得。


 


經過暑假準備期全心投入集訓,改善各項缺失後,開學、即將忙碌的十月份,現實的是,可從事訓練時間縮短很多;此時,延續準備期方向,把球隊帶進繼續鍛鍊的期別。如此,把10、11、12月份當做「鍛鍊期」看待,是比較適切的規劃;但是,此處有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即將要參加預賽,所以,你球隊的體能之速度與敏捷等項目內容,也不能忽略不予以調整。如果,在常態安排中,此階段友誼賽是不可少的事;那麼,在接二連三的練習賽過程適當減量訓練,把體能的高峰調整在預賽,是教練需要掌握的地方。


 


經過12月的預賽,這些可能緊張、張力又十足的資格賽後,後續多數是直接等到3月份、4月初的全國總決賽;此時剛好,各學校的行事曆也處於期末考階段。所以,把下一年的1月與2月份當做「調整期」看待,這個日本人稱謂的修飾,想當然重點在於技戰術的修正,以及體能的肌力訓練;因此,儘管期末考或者專題要做,也包括忙得不可開交的技戰術無暇演練的話,切記:體能還是要持續進行鍛鍊。此階段從許多地方看待體能訓練,很多教練在期末考、過年的春節這二個期程,放任球員自行操作體能,沒有集中訓練是弊多於利的事;以大學生習慣、人類懶惰本性去看,很少、很少球員會腳踏實地按表操作體能訓練的。


 


經過調整期、包括繁忙的2月開學階段,來到了令人亢奮、期待的3月與4月份全國總決賽,也就是「比賽期」;想當然,把過去鍛鍊的體能,在此階段發揮到最高峰是期望的目標。從籃球比賽的過程,去分析各項技術動作,你不難理解,爆發力是首要追求的;當然,假如你沒有各項體能良好的基礎,也就是在準備期與鍛鍊期、以及調整期紮實訓練,要在快速度的總決賽比賽裡,還擁有爆發力,那是癡人說夢。例如,柔軟度不好;想當然在快速度又是爆發力十足之情況,球員勢必無法如願以償伸展或彎曲。


 


經過3月、4月的全國總決賽之後,精神與身體的身心壓力終於獲得釋放;包括身體的傷害獲得休息與療養,緊張情緒獲得鬆弛,經常運動的身體器官組織獲得休息等等。所以,接踵而來的5月與6月份,當然就是「休整期」;這個季節外要做的事很多,從前述表列的功課輔強、溫馨家庭或愛情的補償,甚至心理上的挫折諮商,以及你在季節中沒有做好、該去做的一些的生活雜務等等,都是這階段該做的事。


 


特殊問題


    理論上,訓練計畫,尤其是多年訓練計劃大多採取「單一高峰期」設計;例如奧運或世界杯等,這種四年一次的大型重要比賽,選手的調整想當然爾是在奧運擁有絕佳狀況,來參與比賽是最好的訓練。可問題是,像臺灣大專籃球聯賽,這種比賽根本不可能讓教練採取多年培訓,然後目標設定為單峰高峰計畫;因為你總不能每年都在「預賽就被淘汰」對不?所以,像這種包含有預賽、複賽制度大專籃球聯賽,甚至像HBL高中籃球聯賽等,當然就有所謂多峰高原計畫;所以,像前面舉例的大學聯賽,一般就會規劃以「雙峰期」調整。


 


    另外,假如是大學系隊呢?這種多數只參加在,下學期各個學校舉辦的「校長杯」;然後,假如是醫學系,就還可能要參加全國各大專院校擁有「醫學系」的全國醫學杯等比賽。這樣的全年度,只集中在某幾天(三天或一星期、校長杯打入決賽約二星期),就需要完成一個年度的體能巔峰期,想當然也是需要調整為單一高峰;包括,你習慣從事重量訓練的,你在為期二星期的比賽中,還是得依習慣去操作。例如,有人習慣在比賽完,去操作重量訓練像姚明;例如,速度訓練是每星期二次,你還是得依舊制操作,如此才能將體能發揮於球場上。


 


    當然,從這裡你不難觀察得知,訓練計畫需要依據「實力參考」來擬訂;球隊素質水準假如沒有進入複賽之可能,那麼,教練就必須將高峰期規劃在預賽,否則預賽就被淘汰後續就不用玩了。其次,假如球隊實力算是還好;但是,訓練計畫假如規劃不理想,像很多球隊在寒假、春節是不必練球。如此,很多時候會變成球員沒辦法在,3月初的複賽獲得「最佳表現」;屆時決賽,或冠軍就沒有球隊的份。所以,這個部分總結是,訓練計畫的高峰期規劃,要以實力、能夠進入下一關卡比賽做依據考量;先找出高峰位置(不論單峰或雙峰皆然),再依據峰期來調整訓練強度。假如參加的是沒有預賽的杯賽,想當然高峰其就是杯賽行程,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事。


 


體能調整


從理論與實務上討論,球員的體能好壞和比賽表現絕對有很大關係;像一些球隊在測驗上,球員體能狀況都在「預期計畫」中;只是,假如這預期計畫規劃不當,球員在球場是「使不上力」的沒力可使,這樣的體能調整當然是嚴重錯誤、失敗的事。所以,包括相同個案討論,像2004年中國男籃要參加奧運比賽前做澳洲的移地訓練,許多球員出現大喊吃不消、體能狀況不佳等問題,以致友誼賽表現不好,這也是相同的調整問題出狀況。


 


那麼,理論上的體能如何做調整呢?很多優秀的運動教練所發表的心得總結是,長期性,例如經過6個月以上或一年以上的有計畫紮實訓練,球員的體能訓練應該要在賽前7至10天就要開始減量;假如是短期間的訓練,例如二到三個月這種集合明星球員似的訓練,像似亞青或世大運等代表隊,則以2到4天開始減量。假如球隊只做短期集訓,而且也是參加短時間比賽,那是一星期就把比賽打完的狀況;假如這種比賽過程中間,球隊擁有一或二天的空檔沒有比賽,有教練是建議,應該在比賽第一天之前才減量訓練,然後在比賽後的休息日做再生小週期(regeneration microcycle),也就是以低強度有氧的補償訓練(例如慢跑),藉以消除心理和生理疲勞。


 


賽前減量的原因,在於「休息與恢復」的考慮,這在前述講義的休息與恢復單元單獨討論過,不再贅述;像許多優秀運動員,大多一天從事二次、甚至三次的訓練,在每次「課訓練與課訓練」之間的休息,以及當天與隔天之間的休息,都是期望能夠儘快恢復充沛的體力,再繼續去從事訓練,這是所謂科學化的管理。其次,一般訓練後都有疲憊症狀,這是因為從事訓練付出體力之故;所以,疲勞自然產生。而當此時進一步要儲存體力、補充營養等等的「恢復」動作,假如還沒有完成;想當然,肌肉收縮的速度,包括選手身體最主要的反應將會下降。特別提醒,這恢復還包括,當營養能量尚未適當的補充,要「使用」力量時所需的熱量因此而欠缺,這種熱量不足的沒力可使問題,都會經常發生。


 


從以上體能調整討論到休息與恢復的概念可知,其實,很多球隊輸球其中原因就是,體能與心理調整不佳;切記,這是教練的責任,錯不在球員。體能調整不佳指的是,很多教練賽前並沒做「賽前減量」調整,好讓球員休息與恢復;大多數的教練是一箱情願認為,水準不高的對手不必調整、減量,包含心理部分也不必「監督管理」。結果,可想而知,球員因為調整不當,進而感覺沒速度、體力不佳;以上狀況,很多時候也會帶給有部分球員精神散漫,然後產生「過度自信、輕敵」,沒有及時武裝心理,進而輸掉球賽。以下就幾種運動訓練裡的調整,做些簡單介紹。


 


    小週期銜接:小週期間是以,準備狀況、中低強度訓練做為銜接;像有些球隊練五天休息一天,或者練六天休息一天,休息後的第一天開始的訓練,應該以中低強度著手。中週期銜接包含體能、技術、戰術、心理等,都要考慮銜接;例如技術部分,由個人到小組,例如柔軟性訓練由低強度到高強度。小週期結束,最好以中等強度的心肺耐力訓練結束;這是考慮到休息一天或二天,很多球員都「不去運動」之故。


    期別的高峰設計:先找出高峰位置(不論單峰或雙峰皆然),再依據峰期來調整訓練強度,進而規劃下一個高峰;例如,比賽是3月5日,以這天為高峰期倒退去規劃體能訓練。


    預賽對手較差的調整:以準備、鍛鍊、調整、比賽、休整五個期別討論,在鍛鍊期參加預賽,也得知對手較差,比賽前一天才安排減量訓練。預賽在鍛鍊期的調整建議,假如是一週比賽三天或四天,中間需要安排再生小週期(regeneration microcycle),也就是以低強度有氧的補償訓練,藉以消除心理和生理疲勞。


    震撼小週期(shock microcycle):鍛鍊期要強化心理與生理的訓練,使選手突破前一峰期水準;在這一個月或二個月內安排3或4個高峰期訓練,例如安排友誼賽,讓球員隨賽事去調整高峰。切記:此時隨後需要安排再生小週期或恢復。


    週期的訓練量:每一小週期或每一中等週期(如月訓練或季訓練)等等的訓練量要統計,並將強度概算登記,以方便週期調整;這在前述講義的重量訓練裡提過,你需計算訓練總量,如此才能控制年度總量,包括規劃循序漸進的下一個年度總訓練量。


    各週期的能量供應系統培養:不同週期應該做不同的能量供應系統的培養,然後「循序漸進」培養出專項體能、技術、戰術等;像一年度大週期的準備期,以培養有氧能量供應系統為主(例如田徑場5000m長跑),鍛鍊期則以培養無氧乳酸能量供應系統為主(例如400m以90%強度衝刺),調整期以培養無氧、ATP能量供應系統為主(例如全速折返跑);這就如理論所說,沒有肌耐力很難擁有厚實的肌力,沒有速耐力很難擁有速度一樣。


    在準備期與鍛鍊期期間,量與強度可以採取將近併行水準(量中等、強度也在中等水準),但是在調整期與比賽期期間,量與強度就需變成相對應的狀態;也就是當調整期以後,訓練量要逐漸降低,訓練強度則需要逐漸提高。


    影響賽前調整因素有恢復速率(休息方法與恢復手段、營養等)神經肌肉的協調(技術與體能結合與否)、超補償(訓練的適應性)、正確減量(降低訓練量)、恢復與身體再生(主動恢復讓身體機能重生)、動機與喚醒以及心理放鬆(增強動機讓心理覺醒,並讓心理能夠放鬆);教練要充分科學化去運用。


    Bompa(1970)、Harre(1982)提出參加比賽注意事項有:教練應該慎選比賽,比賽是由易而難;不具挑戰性比賽,不必激勵運動員;賽前不須迴避和優秀對手比賽;過多比賽會降低選手心理潛能;正確的比賽計畫,才能保證主要比賽有巔峰表現;年度主要比賽是,選手建立該運動項目體系最為重要的比賽,其他比賽是選手達到設定目標的過程之步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