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友人已發表在「大專體育雙月刊」的論述性論文;在相互討論之間索取並適當編輯後提供讀者參考,這也是新版籃球教練講習會講義之一。


 


為什麼要快攻?


 


現代籃球選手喜歡快攻(fast break ),喜歡快節奏比賽;這是因為快攻造成頻頻得分機會,常常在短短一、二分鐘就能把失分追回,也能造成我方絕對優勢。也由於快攻的形成,往往有機會造成21324354優勢;即使是2233形式,其得分有利形式,也比55的情況好,因為進攻者可以得到較大的活動空間所致(孫立忠編譯,1986)。而Wooden(1988)的觀點是,籃球教練的責任之一,就是使觀眾和球員皆大歡喜的看完與打完一場比賽後獲得滿足,所以球隊教練必需具有快攻的觀念;指導球員快攻,以及永遠嘗試創造快攻機會,而不能等候快攻情況自己出現。如此,有以下幾點情形會實現(Wooden1988)


一、讓觀眾看的高興,讓球員打的痛快。


二、快攻練習必需不斷的做,如此可增進球員體能。


三、快攻練習可使一些基本動作在快速度下運用,且可學習更快反應動作與能力。


四、它也可幫助球員在快速行進間,培養身體的協調性。


五、透過適當的快攻戰術,可以提升全隊的團隊精神。


 


討論到籃球比賽的快攻King(1992)說到,應用繼續不斷的快攻於比賽之中,能迫使對手速度和力量在我們預先設訂中;那時,加快並改變對手比賽的節奏,對手將失去他們原有的攻、守方式,因而在籃球賽裡創立一個巧妙的快攻,或許可以用最多令人興奮的方式輕易得分。快攻實際上能製造最多高命中率和,比較有系統組合的籃球進攻戰術;因為較少的防守球員能去洞察進攻方式,並且沒有什麼防守球員,因為此時的防守組織通常較差(Wilfert1991)


 


除此之外Esposito(1992)認為,其實在很多第一次長傳快攻不成後,做轉變攻擊的比賽裡,第二波有系統的快攻也是適合於重要場所中使用的武器;縱使我們希望在快攻中變成一個102132之優勢,這第二次轉換進攻可在有利的方式下,對付較弱的防守。什麼叫第二次快攻(secondary break)Wooden(1988)、陳順義(2001)解釋,即當進攻隊進行快攻時由單邊1122或其他的單邊進攻情況等等,轉換至另一邊的進攻模式,通稱為第二次進攻;而這整個進攻過程可能會發生以下幾個情況,包括11進攻、2233的小組組合或機遇進攻(early action)、轉換邊進攻的小組組合及機遇進攻稱之。


 


    徐武雄(1996)整理各學者專家觀點之後認為,快攻好處有:


    一、在對手來不及回防前,做迅雷不及之攻擊這是比較容易成功的。


    二、在對手來不及佈妥防守陣式前,做攻擊較容易成功。


三、快攻往往是在同樣寬敞場地,人數較少下進行,如此進攻者之攻擊空間較大、也比較易成功。


    四、快攻不只容易得逞,也可以提高本隊士氣而打擊對手士氣。


    五、快攻得逞後能從容佈妥全場包夾、半場包夾或其它防守陣式。


    六、快攻可拖垮對手體能。


七、因為快攻,所以全隊所有球員上場機會提高;否則,一些副將雖然都參與訓練,卻少有機會上場比賽。


由以上討論可知,既然快攻有那麼多優點,也是觀眾、球員、甚至是球迷所喜愛;例如底下兩個圖,以空間原則考慮,可想而知就是左圖的22進攻,比右圖44的狀況在空間上比較有利。



   


再例如,當我方執行快攻或長傳急攻(rush)等情況,由於此時大部分防守方都尚未妥善佈陣防守,持球者卻已經「擁有」可以出手的空檔、或者擁有優勢的單打空間下,這時候儼然已經和半場系統戰術所求相似;因此,從系統戰標準討論,此時持球者當然可以出手攻擊,這是很多籃球教練的觀點。


 


因此,各級籃球教練應該對快攻加以重視,藉以強化球隊實力。以下本章就快攻模式、步驟與流程介紹,然後對快攻的要領與原則加以說明,接著介紹快攻的訓練。


 


快打戰術


和快攻極度相關的另一戰術稱快打戰術(early offense)它就是在轉換快攻過程中執行的一種進攻戰術、策略;也就是,在於展開快攻後與執行系統戰之前的一種進攻戰術;例如當你看到甲方搶奪防守籃板,或者乙方得分後甲方他們長傳快攻不成,接著進行拖車(tailor)也沒有機會,甚至於在第一種狀況的長傳不能直接攻殺到禁區,這幾種狀況下的「單打或簡單兩人小組進攻」都稱之為快打戰術。為此可知它包含轉換快攻的接球跳投,以及轉換快攻後在3分線外接球切入殺到禁區的單打,或者接球殺到禁區後做切傳跳投,或者切傳後傳給拖車等等的攻擊都稱之為快打戰術。


 


從它衍生而出的有機遇戰(early action),也就是在不能長傳快攻下的初期機遇戰進攻,也包括有所謂第一階段快攻(early flow),諸如接球上()籃、接球急停跳投、接球帶一步跳投等。從籃球戰術史來看快打戰術,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它其實是由跑打戰術(run and gun)拓展而來;它也是急攻不成下的特殊籃球教練哲學。因為就像前述要打快攻的理由所說,假如球隊擁有某些善於打濫戰的球員,或者,我方沒有本錢和對手打系統戰等等情形,不做快打戰術絕對不利,就在這樣各種構思下產生的。


 


    要做快打戰術的構成條件,想當然爾,好的供輸控球後衛是首要條件,像2005年球季籃網隊的Jason Kidd、太陽隊Steve Nash或者像馬刺隊的Tony Parker等;然後必需的快腿、雙箭頭2號得分後衛與3號小前鋒是基本配備。以2006NBA太陽隊來說,由Steve Nash接應隊友搶奪籃板球後的傳輸,Shawn MarionJoe Johnson兩人擔任雙箭頭,甚且是變相的5號中鋒或說是4號大前鋒的Amare Stoudemire跑第三箭頭,如此構成三門、甚至四門齊頭並進的攻擊。


 


    最後,擁有好的體力與板凳則是快打戰術不可或缺的資源;像國內SBL的裕隆隊除了擁有控球後衛陳志忠、雙箭頭李學林、周士淵外,還擁有替補邱啟益以及柳昇耀等鋒衛搖擺人;再像馬刺隊就是Tony Parker控球,箭頭Manu GinobiliBrent BarryBruce Bowen等,以及相當有水準的Beno Udrih等,這才構成快打戰術成功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