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雲林縣運動會籃球賽日前業已結束,從自己帶隊經驗體會,知己知彼是重要輸贏關鍵;當然,體能、適應裁判、針對性戰術、UCLA切的吃遍天下、運球需要幾下、全場與半場盯人差異等,是不必練球、不必上課、獨居宅男我閉門造車的另類心得。


 


知己知彼


 


事實上,到今天冷靜思考,虎尾鎮代表隊(就是虎科大校隊)在縣運會的輸球,我這個教練要負80%責任;因為,我在賽前根本不瞭解對手強弱、對手優缺點、沒有針對性的因應訓練。我今年要參加這個球賽,基本上就是為了校隊下個年度的「經驗」而來;所以,基本上就沒有收集敵情乙事,想當然就是沒有「知己知彼」,由此不輸才怪。尤其,籃虹杯的贏,間接也帶來輕敵心態;加上醫院看護、球員厭戰等等,其實在賽前三天已有癥兆,只是自己沒有察覺而已。


 


體能


 


體能不足想想也是輸球原因,這當然是我「策略」的問題,想當然輸球也是我教練要負責;因為,我是死腦筋的只想在,暑假把球隊個人基本動作補強、小組進攻觀念與技術運用純熟度提升、個人與小組的防守強化等等三大問題,其他都不考慮。所以,體能不足,輸掉球賽是預期中的事;因為,很簡單可知的是,假如體能好,現實一個犯規球,假如體能好可能變成抄到球快攻得分。因為假如體能好,一個快攻上籃可以得分的,就不會變成體力不繼、快攻不成被反快攻;因為體能好,假如阻擋犯規的,基本上就幾乎可以做成撞人犯規。不過,因為這是我「既定策略」;所以,捫心自問:暑假集訓,我已經達到預期目標的95%左右成績。


 


適應裁判


 


有點難以釋懷的是,國內裁判總是尺度「嚴謹」;於是,動輒犯規的情事就屢見不鮮。於是,只是身體合法、輕微的接觸被吹判犯規;快速移位後,雙方合法的身體接觸也被吹判犯規。剛接到球、雙腳剛落地被吹判走步等等,我們球員在「適應裁判」部分,真的做的很辛苦。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我的技術指導和現實有些出入,也是這問題的主因之一;我不能責怪裁判不進修,我不能夠責罵裁判跟不上世界潮流。雖然,像奧運會的執法標準已經寬鬆;但是,我應該指導球員去—適應裁判才是。只是,像亞運、亞錦賽中華男籃不適應國際潮流,總認為對手粗魯的動作,現在的奧運也是這樣尺度;那麼提醒的是,國內裁判是不是要「跟上潮流」才好?


 


針對性戰術


 


此次比賽,我沒有「針對性戰術」是另一輸球原因,這是事後回想的答案;我思考檢討,其實第一場球,假如採取2-3區域防守,以對手水準評估,贏球機會頗高。當然,這是假設性問題,沒有絕對答案;問題在,我真的需要「一成不變」採取盯人防守以及,多次全場1-2-1-1區域包夾防守嗎?從第二場球和第三場球的修正發現,其實,全場盯人比半場盯人管用,全場盯人更比1-2-1-1包夾防守好用。


 


問題在於,對手總是有人經驗老到,處理球恰到好處。相對的,我們球員體能缺乏,防守技巧、防守觀念等只接受我四個星期修繕;所以,半場的漏洞要補變成來不及,全場包夾不成要補,變成越補漏洞越大。在這之前,我總謹記美國隊某教練銘言:不瞭解對手就採取盯人;卻忽略了,全場盯人比半場盯人還容易幫忙、補漏洞。


 


UCLA切吃遍天下


 


讀者可能不會相信,我們球隊破解半場防守時,開啟的戰術UCLA切,竟然可以吃遍天下;不論對手採盯人、2-3區域、3-2區域皆然,尤其到縣運會最後這二場球,運用的太出乎意料之外的好,那幾乎可以說是「出神入化」了。捫心自問,以我們球員的素質,在縣運會的前二場對手(褒忠、北港),先發五人攤開來比較,不論經驗、技術都不如對手,這包括我在內,有四位球友和我討論過這球員素質問題。


 


現在問題是,我們球員個個球技不如對手,經驗也比不上對手,以UCLA切做開啟的破解戰術,竟然可以出現許許多多空檔,你不難理解,我們的球員甚至自己都覺得迓異。尤其,依我規劃的進攻戰術UCLA切後續以掩護變化(screen away)銜接,最後以內外組合(inside out)結束,幾乎總是可以找到空檔,結果只是球進或球沒進而已;那麼,為什麼會這樣?等我再沉澱幾天後,再和讀者分享心得。


 


運球需要幾下


 


從籃虹杯到縣運會觀察發現,扣除掉我們的控球後衛帶球進前場、快攻運球切入上籃、緩衝性的運球這三個條件之外,我們球隊的所有狀況裡,最多運球需要幾下?冷靜思考、回想後相當驚人的答案是:不會超過三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的教球原則有三,搶到籃板球後的轉換快攻儘量不運球,二是半場系統戰要求接到球是三種威脅(triple threat),等防守方趨前(close out)再依此下球過人攻擊,三則是緩衝或換邊攻擊要帶球到安全可以傳導球的情況去傳球。所以,快攻都很少下球;半場進攻也很少下球,只有控球後衛帶球進入前場才出現控球鏡頭。於是,我自問:運球需要花「多少時間」去練習?扣除掉控球後衛的「專項進攻技巧練習」之外,其他球員要花多少時間練運球?


 


全場、半場盯人差異


 


    全場盯人、半場盯人、甚至全場1-2-1-1區域陷阱包夾防守差異在那裡,這是縣運會三場球給我最大的啟發;在這種水準比賽的多數球員(約95%以上球員),非習慣手快速運球不會超過5次(約運球到第四次就急停收球);有防守者緊迫情況下,習慣手快速運球衝刺不會超過5趟(約第4趟就喘噓噓、且運球不順又不快);原地等候對手快速衝刺運球過來的防守,多數球員都做的不好;全場緊迫盯人被過人後,後面的幫忙防守有準備性,而且因為還原的好,所以,防守效果比起半場盯人被過人之後就幾乎得分迥然不同。


 


全場1-2-1-1區域陷阱包夾防守的趨前(close out)緊迫動作,和來不及對球施壓防守技巧一樣,不能冒然衝出。對抗雜牌軍、或臨時成軍球隊,全場盯人比半場盯人效果好;因為,多數時候怎麼樣策應、帶球過半場都做的不好。對抗雜牌軍、或臨時成軍球隊,多數時候半場盯人比半場區域效果好;因為,多數時候怎麼樣繼續做好對持球掩護,製造空檔的進攻都不夠熟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