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友人另一篇已發表學術論文,在此提供給讀者參考。


前言


    訓練的目的在提升運動成績,提升運動成績除了需要具有天份的傑出運動員與優秀指導教練外,還需要多方面高科技的配合。諸如運動生物力學的儀器、運動醫學的藥理學、運動心理學的心智訓練、各科技專業人員的指導與配合等。在現實環境中,除非是世界級選手,否則並非所有選手與教練、學校單位能擁有上述之訓練環境、器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場地、器材中追求科學化的訓練,是眾多傑出選手與優秀指導教練所期盼的。本文謹就追求科學化的訓練中,以最經濟的『心跳率』在競技運動中如何應用加以討論。


    眾所週知影響心跳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疲勞時心跳率增加;運動時心跳率增加,且在某一限度內,心跳率和運動量成正比之直線關係;年齡也影響心跳率,小孩及老年人高而中年人低;女子心跳率稍高於男子;攝食後心跳率曾加;溫度增加時心跳率亦隨之升高。情緒激動時心跳率增加;站立時多於坐姿,坐姿又多於臥姿;體能差者心跳率高,體能好的心跳率低。除此之外,疾病時或人置身於缺氧之類不正常環境下,在在皆足以影響心跳率(林正常,民79)。因此,如何運用以上影響心跳的因素,在競技運動的訓練中,這是身為教練應該瞭解的。


心跳的種類與測量


    由於心跳率的種類有許多不同的分野,所以我們必需做一個認識,以方便在訓練中加以區隔。計有:安靜心跳率、最大心跳率、訓練中心跳率、訓練後心跳率等,分別敘述如下。


安靜心跳:一般而言是指平常生活中在安靜狀態下每分鐘的心跳次數。測量方法、時機是,每日早晨醒來(較精確是自然醒來,不要經過鬧鐘叫醒,否則因為鬧鐘的聲音也會促使心跳加快),尚未起身躺在床上之時,利用食指與中指輕按脈博,測量三十秒的心跳次數,再乘以二則是一分鐘安靜心跳率。


最大心跳率(Max H.R):每個人都有安靜心跳率,同樣的每個人亦有最大心跳率。最大心跳率就是我們所預期的最高心跳率(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輯委員,民78)。如果想精確的測量最大心跳可以利用原地跑步機(Tread-mill)或原地腳踏車上配戴電動心跳追蹤器(Electro-cardiogram-monitor)。測量最大心跳可參照下列公式:最大心跳率(Max H.R)=220-實際年齡


訓練時的心跳(Training heart rate):一般此指訓練中,教練評估訓練強度最強時機的心跳。訓練時的心跳最容易找到的方式是以食指與中指輕按頸動脈測得(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輯委員會,民78)。


訓練後心跳:此指訓練收操後測量之心跳。一般採用疲勞恢復能力測驗,選手先靜坐十分鐘,測一分鐘心跳(靜坐心跳),然後以30秒做30次全蹲運動,後靜坐一分鐘測心跳數(陳定雄,民80)。當然,其它還有所謂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心跳之別,則不是本文所述重點。


實際運用時機


    由於各個學校場地、器材、設備不一定能夠齊全的情況下,如何使訓練達到科學化,在訓練前、中、後運用心跳於競技運動的時機,就實務分(一)選材。(二)體能管理。(三)檢測訓練處方等三類做以下探討。


一、選材


    現代競技運動發展到今天,科學選材、科學訓練、科學的管理,已成為制約競技運動技術水平提高的三大要素(曾凡輝等,1992)。像浦鈞宗等(1989)認為運動員必需具備的生理形態機能檢定有:


  1.形態:(1).身高。(2).體型。(3).中央視力。


    (4).周圍視力。(5).色覺。(6)關節狀態等六項。


  2.專項素質:(1).心血管系統功能。


                (a)安靜時脈博與血壓。


                (b)比賽後脈博。


                (c)心電圖。


              (2).速度。


              (3).力量。


    運動實驗也早已明證,著名優秀運動員的後代,有50%的人均能在運動能力上有突出的表現,這說明父、母某些遺傳性質(如形態、生理機能、生化代謝特徵、運動素質、心理素質等),均能在子女身上再現,並能通過遺傳變昇,有所發展(曾凡輝等,1992)。


    其實,如何選材,在當今的競技運動中是一門相當大的學問,除了利用科學化的儀器診測選材外,以下就心跳率作為選材依據的方法簡單介紹。如果您所訓練的運動團隊,是屬於需要心肺耐力機能特性的話,在選拔運動員時,心跳率的運用是再恰當不過了。如果可以,當然如上所述,以原地跑步機(Tread-mill)或原地腳踏車上配戴電動心跳追蹤器(Electro-cardiogram-monitor)來診測運動員心跳最為科學。結果,當然心跳數越少的運動員,其潛力越佳。


    另外,採用疲勞恢復能力測驗計算亦可,其判定標準如下(陳定雄,民80):1.特優:0;2.優:1~7;3.普通:8~14;4.差:15~21;5.特差:2~28


二、體能管理


    我們瞭解,對運動員施行健康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維護運動員的健康與安全,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此,使運動員的身心都保持在最佳狀況,才能適應激烈的運動訓練及競賽,以創造更好的運動成績或記錄(賴金鑫,民82)。因為,就管理的目的來說,管理乃為藉著由群體合作,以達成某些共同的任務或目標。換言之,管理乃是人類追求生存,發展和進步的一種途徑和手段(許士軍,民82)。而由於身為教練者,所扮演的角色是領導者、是個跟隨者、是個角色模範、是個訓練者、是個心理學家、是球員的朋友和輔導員、更是個家長代理人與家庭成員(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輯委員會,民79)。不獨如此,教練本應該竭盡所能,理當全力以赴,不只是為他自己,主要是為了別人將責任託付給他,以及為了在他照顧之下的年輕人(Wooden,1988)。因此,運動員的健康、訓練和安全,是教練的職責,這跟獲得最新情報和嚴格督導是同樣重要的(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輯委員會,民78)。所以,就教練的任務與目標來說,適當的體能管理是促成成功的因素之一。


    如帶領 UCLA(洛杉磯加州大學)連續獲得 NCAA (美國大學籃球錦標賽)十屆冠軍的 John說:球隊每天要做詳細的記錄,包括球員寫日記、自己記錄心跳、體重、罰球記錄等(Wooden,1988)。而事實上健康管理主要是針對運動員的營養、衛生習慣、生活的規律性、及身心狀況等方面,給予適當的輔導與監護(賴金鑫,民82)。其實我們瞭解,在健康管理過程中,一些表格的填寫,都含有讓球員自我監督的意義存在(于葆等,民79)。


    實際方法,可要求選手自己記錄每日安靜心跳,教練每日核對間隔日心跳的誤差,如果今天比昨天的心跳數突然增加,此時,選手的體能狀況不是非常好就是非常差。其它如測量選手訓練中心跳,也是逐日對照比較,當然此時心跳數較少是表示體能較佳的意思。還有,可以利用訓練後疲勞恢復能力測驗來管理選手體能,狀況好壞如上所述。


三、檢測訓練處方


    我們瞭解,完美的訓練計劃(處方)擬訂之十三個步驟與因素有(陳定雄,民75):


   (一)健康檢查-瞭解球員有無疾病?疾病是否能治療、


       矯正?可不可以參與訓練?並避免傷害之發生與刑


       法之責任。


   (二)精神檢查-瞭解球員之精神狀況。


   (三)問卷調查-瞭解球員家庭生活、功課及其它問題。


   (四)體型測量-瞭解球員體型,進一步分析潛力。


   (五)智力測驗-瞭解球員基本智力程度。


   (六)性格測驗-瞭解球員之人格、個性。


   (七)體能測驗-瞭解球員基本體能。


   (八)體能診斷-評定與分析球員那些體能需加強。


   (九)訓練處方-擬訂訓練計劃。


   (十)運動訓練-照訓練計劃加以訓練。


 (十一)體能測驗-瞭解訓練處方之效果。


 (十二)訓練評價-評估、診斷訓練處方之效果。


 (十三)處方修正-訓練處方缺點修正。


    由以上可知,教練根據訓練計劃實施操做之後,對訓練處方還要做一檢測,檢測乃經由體能測驗與訓練中的評價,做一個未來處方的修正。而由於教練所安排的訓練處方每日有所不同,也由於球員每天的狀況不同,所以您的團隊訓練每天要做詳細記錄,包括要選手寫日記、自己記錄心跳、體重等。如此,除了讓教練知悉訓練處方強度外,也可以讓選手自己瞭解自己(Wooden,1988)。


    另外,由於從心博的反應可以評價循環系統的能力,並且交感性訓練過度的症兆是增加安靜心跳率,而副交感性訓練過度的症兆則是安靜心跳率降低與運動後心跳恢復加快(林正常,民79)。所以,對於安靜心跳與運動後心跳的管理,可以預防交感性訓練過度與副交感性訓練過度。


    因此,實際上要檢測訓練處方,除了一般體能測量之外,最好還是測量安靜心跳與運動後疲勞恢復能力心跳。


結語


    當二十世紀最後的這二、三十年,很多國家對於追求運動場上的勝利,利用運動科學的肌電圖、測力板、高速攝影機、電腦、能源帶謝分析儀器、、、這些科技利器來提升運動成績的同時(陳全壽,民85)。身在國內,對於科學資訊的不足、國內科技人材不夠普遍、國內科學器材的不足等因素之下,對於運動成績的提升,如果不能就地取材,並要求科學化來從事訓練的工作,那也就愧對「教練」這個角色了。因為,我們瞭解今日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教練,必需除了有傳授知識的能力之外,還要有仿效社交合宜的行為常識以及培養選手信心的熱誠,這種哲學包含的真理今昔相同(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輯委員會,民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