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六 少年籃球選手每次不同訓練時間在運動傷害差異比較摘要表









































名稱



變異


來源



平方和




由度



均方和



F



Scheffe


多重比較



P



臀部


傷害



組間



14.554



3



4.851



3.135



一小時半>半小時



.027*



組內



266.173



172



1.548



大腿


傷害



組間



30.206



3



10.069



3.324



一小時半>半小時



.021*



組內



521.044



172



3.029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以91年雲林縣長盃國小組籃球賽之176位選手為對象,做少年籃球運傷害之探討,經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後得以下結論:


()選手曾發生運動傷害比例為手指80.11%、手腕53.41%、頭部36.36%、臉眼48.86%、鼻子47.73%、嘴巴40.91%、腰背37.50%、臀部26.70%、大腿50.57%、膝蓋63.34%、小腿55.68%、腳踝66.47%、手臂1.14%、腳底2.84%


()選手發生傷害次數最多的為手指70位佔39.8%、腳踝31位佔17.6%、膝蓋24位佔13.6%、頭部12位佔6.8%、小腿8位佔4.5%、眼臉6位佔3.4%、手腕和腳底各4位佔2.4%


()各校教練認為傷害原因,手指傷害乃傳接球、抄球時發生;腳踝則以踩到別人腳、跳起落地也有;膝蓋和小腿少數是跌倒與碰撞,多數是跑跳過度;頭部傷害有相撞、撞及球架、中暑等;臉眼則是對手或隊友所傷;手腕以跌倒是主因;腳底則是選手赤腳打球所致。


()不同性別傷害比較,有臀部(男選手>女選手)呈顯著;不同年級比較則有鼻子、小腿、腳踝等呈顯著,且都是六年級>五年級;不同球齡比較則有臉眼達顯著,多重比較也達顯著差異(未滿一年>未滿半年);每日不同訓練次數比較,有嘴巴、大腿與腳底達顯著,多重比較則大腿、腳底達顯著(每日二次>每日一次、每日三次>每日一次);不同訓練時間比較,有臀部、大腿達顯著,多重比較則有臀部、大腿達顯著(兩者皆是一小時半>半小時)。


二、建議


    研究者統計後再實地到各校瞭解訓練情形發現,適當場地(非水泥地)、設備、貼紮防護器材等,各校幾乎不大重視,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在少年籃球運動中實際做的並不理想;看美國運動代表隊經費預算最大支出是貼紮,其次是運動傷害的預防(陳俊忠,民90)在國內反而看不到;尤其對12~14歲處於骨骼高發育階段的運動員,在參加身體接觸項目訓練、比賽時要多加小心(高言誠等,民84)的呼籲,似乎有待教練們重視。


    由於本研究謹針對傷害種類、頻率、差異及傷害等原因進行瞭解,實際上,未來應該可以細分選手的傷害是在訓練、還是比賽時較多,是體能訓練、還是技術訓練造成傷害等探討,這些都是大家該注意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