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對打成績,正取生分數與不錄取生有很大的差異,關鍵在大部份正取選手不是高中甲級球隊出身,就是高中乙級前幾名球隊出身,在身材、比賽經驗、個人進攻與防守、小組進攻與防守觀念、動作上,和一般高中乙級選手迥然不同,教練團目睹每一選手對打過程,對多數乙級選手「未戰先屈」有相當大感觸,這和由建國中學球員組成的臺灣街頭籃球三對三代表參加亞洲區總決賽相似,比賽經驗、信心不足,所以輸掉比賽一樣(李亦伸,民91),參與較高層級比賽經驗豐富的選手,在處理球、各項攻守數據都較優秀。


    總結描述統計部份,以籃球選手甄選實務來說,就如Jack & David(1988)認為身體型態在教練學中是必需知道的事,體型三種基本要素、體型和身體構造對運動成績重要性比重、身高與比賽經驗等,是一般測驗外,在甄選中主要的取捨。


(二)比較


    從表一看正取生與不錄取生的對打成績,不論是1號控球員或者23號球員、45號球員等,兩者差距10分以上,這如前述是經驗、身高與信心使然;口試成績差距更大,正取生與不錄取生猶高達有20分以上,像正取生有四個是全國高中甲級前八強球員、三個是全國高中乙級連續兩年冠軍球員,因此加了不少分數所致;30m、12分鐘跑則是球員先天遺傳與後天訓練有關,顯然正取生在體能上也有其過人之處;總成績部份則和多項成績息息相關,尤其在總分900分中,730分已有得分換算對照表情況,顯然正取生多項成績大多是真功夫、憑本事而得;對此顯示此次甄選,也是教練團客觀的教練評定、結合實務診測、評估與分析(曾凡輝,1992)的比較結果。


    在正取生與不錄取生於分類為1號球員、23號球員、45號球員專攻位置比較,都是正取生>不錄取生,總計有對打、口試、身高、30m、12分鐘跑、總成績等六項經t考驗呈顯著差異(P<.05),如表二、三、四、五;如前所述,對打和身高、經驗有關,口試則依簡章規定與過去比賽成績有關,30m與12分鐘跑則如曾凡輝等(1992)所述佔有先天遺傳,且和後天訓練相關,總成績則和選手各項成績相關,因此兩者差異就有別了。


    從表六看全部選手依專攻位置比較,在對打中的23號>45號選手且呈顯著差異(P<.05),顯然和教練團期望的,23號選手需要擁有準確的外線,若加上身高差異不大又有經驗,對打中的各項攻守數據就與眾不同,取得高分是理所當然,也和蔡葉榮(民90)研究得分後衛和小前鋒在三分線命中率高於中鋒選手相呼應;此似是現今籃球趨勢,鋒衛搖擺人(swingman)既能外線得分又能切入禁區、殺入重圍一樣(Valkyrie,民88);身高部份(45號>1號;45號>23號;23號>1號)都呈顯著差異(P<.05),也和蔡葉榮(民90)研究身高是支持專長位置的看法一致;體前彎(1號>45號)呈顯著差異(P<.05)顯示身材高大者敏捷性、柔軟性較差(Valkyrie,民88)。


    因此,從這樣比較的數據上看待甄選實務,正取生之所以當選,絕對有其過人之處,絲毫沒有半點僥倖;而此次甄選實務,特意在招生簡章標列身高得分換算,像1號球員考生若身高190公分以上,換算可得100分,23號球員考生若身高196公分以上換算可得100分等(環球技術學院,民90),身材好不獨在客觀上可得高分,實務上也佔優勢;另外在23號球員的專攻位置,教練團設定主考五點投籃,也在此處突顯出23號球員(或搖擺人)得分能力,進而和45號球員有所差異。


(三)相關與預測


  1、相關


    從皮爾遜相關P<.01顯著裡,國文成績好的其英文與總成績都好顯示,甄選前研究者擔心的正取生學業問題,似乎稍微鬆下一口氣,因為研究者擔心總成績高而錄取的選手,萬一學科成績不佳,身兼教練責任重大,這主要還是體保生的功課一直是大專籃球教練心中的困惑(何全進、杜登明,民90)。其次是30m(速度)這項測驗,會和體前彎(柔軟性)、助跑摸高(協調與動性爆發力)、五點上籃(籃球技術與穩定性、敏捷性、速耐力)等相關,剛好印證耐力差者肌耐力必不佳,肌耐力差者肌力必不佳,肌力差者爆發力必不佳,爆發力差者速度必不佳,速度差者運動能力必不佳(陳定雄,民78)。


    從另一角度看此相關,30m(速度)和體前彎(柔軟性)、助跑摸高(協調與動性爆發力)、五點上籃(籃球技術與穩定性、敏捷性、速耐力)等相關,顯示各項體能其實是息息相關。雖然很多文獻已經告之某些體能測驗的相關性,但對於速度和籃球技術、籃球技術穩定性呈高相關,則是本研究實務上發現,這也吻合徐武雄(民88)所述,籃球運動的體能要素以肌力與肌耐力、速度與速耐力是關係比賽結果重要因素一同。


    從本文參、步驟與方法之1分鐘五定點上籃說明裡看出,五點上籃是有時間性,它不獨兼顧籃球技術與上籃穩定性,還和敏捷性、速耐力有很大關係;此部份從皮爾遜相關統計結果,和五點上籃測驗相關部份,P<.01計有30m(速度)、體前彎(柔軟性)、12分鐘跑(心肺耐力)、助跑摸高(協調與動性爆發力)、總成績等五項,以及P<.05的身高(體型)、托板(45號球員專項技術)兩項共七項相關,這也吻合徐武雄(民88)所述籃球運動的體能要素是全面性一樣。


  2、預測


    由於教練團在測驗前一天的甄試委員會會議上,提醒研究者應該注意身高與經驗這兩項條件,所以,本研就就依此以身高為依變數,對其他各項目做一預測變數的迴歸分析;從表七與表八看,共選出有助跑摸高、總成績、對打、國文與五點上籃等五項達到顯著水準,以R值分別都有50.6%、57.3%、65.0%、69.1%等情況,預測變數頗高,經此統計分析似乎可以採用此原始方程式為,身高=146.007-0.312(助跑摸高)+0.158(總成績)-0.197(對打)-0.194(國文)-0.990(五點上籃)。


    可是我們從上述所選出的預測變項對照前述相關檢驗,五個預測變項本身的交互關係卻頗高,因此有所謂的多元共線性(multicollinearity)存在(林清山,民82),像助跑摸高與總成績、助跑摸高與五點上籃、總成績與對打、總成績與國文、總成績與五點上籃等皆然,理論上是教練團依理論文獻做測驗項目選擇問題,實務則有待後續研究探討;其次,此次甄選的測驗項目選擇,既然是由教練團依據文獻共同討論而出,文獻所列測驗項目資料是否經過統計學檢驗不得而知,此部份一樣有待後續研究探討。


    最後是以林清山(民82)討論認為,所選的預測變項與效標變項之間的相關愈高愈好,預測力才會好來看,和身高(效標變項)呈高相關的(P<.05)有助跑摸高、五點上籃、總成績等三項,顯然此迴歸預測原始方程式有其價值。


    總結相關與預測看此次甄選實務,測驗項目的選擇雖依專家由理論文獻探討裡決定進而執行,但實際的測驗中,仍有待科學理論的統計方法做好籃球專項體能與籃球專項技術的編制;在預測項目上,雖然經本研究探討出五個項目,但是應有待籃球專家與學者再進一步確認,方能符合所謂科學選材的理論與實務。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經專家依理論文獻,決定十一項籃球獨立招生甄選的測驗項目,在68位有效樣本測驗數據,統計結果與分析討論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大專籃球選手甄選實務上,身材突出較好的、擁有較高層級比賽經驗的選手,於甄選測驗的對打、口試中佔有相當優勢並獲高得分;在總分900分中,730分是採取客觀成績換算得分而來,因此,正取生的錄取可說是在科學評估診測中憑真本事真功夫而得。


(二)在11項測驗比較上,達顯著(P.05)的都是正取生>不錄取生,有對打、口試、身高、30m、總成績等t考驗呈顯著差異(P<.05);在選手分類為1號球員、23號球員、45號球員專攻位置比較,正取生也都>不錄取生,總計有對打、口試、30m、12分鐘跑、總成績等t考驗呈顯著差異(P<.05);在全部選手依專攻位置比較,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進一步做scheffe多重比較則有對打(23號>45號)、身高(45號>1號、45號>23號、23號>1號)、體前彎(1號>45號)等呈顯著差異(P<.05)。


(三)在11項學、術科測驗中,呈相關顯著達P<.01者有國文與英文、國文與總成績、對打與口試、對打與總成績、口試與障礙運球、30m與體前彎、30m與助跑摸高、30m與五點上籃、30m與總成績、體前彎與助跑摸高、體前彎與五點上籃、12分鐘跑與五點上籃、助跑摸高與五點上籃、五點上籃與總成績、助跑摸高與總成績等;尤其30m(速度)和體前彎(柔軟性)、助跑摸高(協調與動性爆發力)、五點上籃(籃球技術與穩定性、敏捷性、速耐力)等相關,印證籃球運動與速度有極大的相關,且速度差者運動能力必不佳。


(四)以身高為依變項,做各測驗項目的逐步迴歸分析預測結果,似乎可以採用此原始方程式為,身高=146.007-0.312(助跑摸高)+0.158(總成績)-0.197(對打)-0.194(國文)-0.990(五點上籃)。以身高為效標變項,所做的預測變項總計有助跑摸高、五點上籃、總成績等三項呈高相關,顯示此三種預測項目值得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