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二節還剩2分40秒、還剩1分41秒,二隊為拼搶球而撲倒、人仰馬翻鏡頭;嗯,這真像男人!在此談投籃出手手指頭問題、控球節奏控制、假如你是導演等。


 


『投籃出手問題』


 


連續看湖人隊比賽,以及塞爾蒂克隊比賽發現,大俠Kobe Bryant以及塞爾蒂克隊大將Paul Pierce投籃出手問題幾乎「相同」;他倆都是以習慣手的食指為主,將球彈推出去。還記得我提過,投籃的力量,以五隻手指頭計算,假如把她們劃分為100%力量分佈;食指所用力量約佔70~80%水準,其他四隻手指頭(大拇指、中指、無名指以及小指等)才佔約20~30%水準。也由於此投籃多數力量,都以食指為主;所以,當投籃者以此動作出手後,她(投籃者)的食指手指頭,應該和整隻手臂直線的「指向籃框」。


 


從人體解剖學角度觀察,一位投籃者要出手投籃之前,假如你的手臂、肘關節是自然內關(自然靠攏在身體腹、腰際);那麼,在準備投籃將手舉起變成大臂與軀體構成90度,小臂與大臂也構成90度狀態,你的投籃是藉由雙腳的蹬起(jump)、小臂的推(push)、手腕壓下(flex)、手指頭的彈(snap),這球自然而然的順勢出手(follow through),非常協調(exercises chain)的將球擲出,如此最後一定是手臂指向籃框,食指也自然指向籃框。


 


可問題是,假如你的五個手指頭的力量分佈,並不是以食指為主,例如日前火箭隊的T-Mac許多次的罰球為例;他多數都是以中指或,無名指用的力量比較多。所以,很明顯的就是,出手後像下圖從右側算來第二位球員一樣,食指會指向人體左側,而不是指向瞄準點(target)的籃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像下圖從右側看來第一位球員,他的食指以及五指,很明顯的就是「指向籃框」。而相對的,從下圖由左算起的第二位球員,他則是由於大拇指用力比較多;所以,很明顯的可以看到,他的食指指向人體的右側,而不是直線指向籃框。



 


    再以上圖從左側算起第一位球員為例,讀者可以很清楚的發現二個問題。一是,他的手臂在投完籃後,並沒有完全「伸直」;其二則是,他的五指幾乎「倂攏」。手臂沒有伸直,從實務上討論,這顯示他的力量沒有協調用好,力量沒有跟隨動作出去;這就是我們在指導上談的,缺乏「跟隨動作(follow through)」。出手投籃時,五指會倂攏則顯示,投籃者的力量主要是以大拇指往右側,中指與無名指往左側造成的現象,而不是主要以食指為主的投籃動作。


 


讀者可以依據以上分析去嘗試看看,當你的五個手指頭不同「用力水準」,你的手掌會偏向那一側的實驗。再提醒一次,以習慣手是右手球員,一、只有大拇指用力比較多;手掌會偏向人體右側,而食指不是指向瞄準點的籃框。二、無名指或中指用力比較多,手掌會偏向人體左側;三、大拇指與小指頭同時用力、力量均等,五指會倂攏;四、食指用力比較多,食指與手臂,剛好指向瞄準點的籃框。


 


『控球節奏控制』


 


前些時日談到「控球後衛內涵」裡的「節奏快慢」敘述裡解說;從空間考慮,當狀況可以做前場快打(early offense)的1對1或2對2,像某些時候這種機遇戰(early action),假如球隊擁有優秀鋒衛搖擺人(swingman),好好執行絕對是利多於弊。但是,當現實環境並不允許你一昧的快,進而產生失誤時候,你控球後衛的快,就必須改變為「不急」;尤其提醒的是,這個不急並不是慢下來,而是繼續運球前進,然後伺機而動。


 


但看今天第四節前段,塞爾蒂克一個轉換快攻,主力控球後衛Rajon Rondo卻出現一個「腦溢血」現象;在雙箭頭(lopper)Ray Allen擔任左箭頭快跑時候,Rondo不知控制節奏的在,難以成功的狀況下,強硬傳導一個長距離的地板球。於是,Allen在反應不及,或心有餘力不足情況下,Allen接不到球而發生失誤了;這個鏡頭很明顯告訴我們:這個球的節奏控制不好,不應該這樣冒險的傳導。


 


只是,從籃球教練角度思考:你這種「觀念」該在什麼時候「教」球員呢?比賽前期,球隊自己對打,然後和友誼賽的同類型狀態下,教練要馬上、且明確的分析給控球後衛瞭解;有很多教練是,在練習賽時不講、不教。然後,比賽出現類似問題時候,才要講解;從結果論觀點,這就浪費了資源了。


 


『假如你是導演』


 


假如你是導演,你希望的戲是怎麼樣一回事?這是最近看到有關於,NBA「陰謀論」的標題後第一直覺反應。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假如你是導演,你所主導的戲當然希望是收視率長紅,然後戲院現場是絡繹不絕、高棚滿坐;甚至全世界的訂單綿延不斷,這樣的熱絡到各個主角口袋麥可麥可。


 


所以,由此合理推論:當你的角色是NBA聯盟的主席如David Stern,你是否想當然爾的希望,所有球員全心投入比賽;然後,每個球隊的當家明星口袋都麥可麥可;並在「可以控制」範圍內,讓所有比賽精彩、緊張又激烈?尤其,在季後賽階段,來個懸疑、難以預測的掌控性;她(季後賽)除了不失水準之外,還能夠考慮到市場熱絡,也顧慮到收視率高低;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場球迷魚貫進場,把這個季後賽炒作到如火如荼。


 


所以,假如你是導演角色,你又是NBA這個聯盟的主席;要求裁判,或者某些部門(像各球隊領隊與教練、甚至於各隊球星)極力配合,把NBA季後賽「演」的逼真,進而讓球迷如癡如醉、瘋狂不已,這又有何不可?這豈不是就像「一齣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