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1   

    從目前為止看來,籃球技戰術自08年奧運以來,還沒有產生較大變革,還是跟隨趨勢而走;就讓我們從身材與對抗性、中鋒投3分球與守門員、對持(運)球掩護(on ball screen)之攻守、罰球與投籃、選材與換血等討論。

 趨2

身材與對抗性

    日前記者與球迷談論,中華男籃的釘人防守後之交換防守(switching),以致以小守大的「身材不如人、對抗性也差」之事;從運動訓練法去討論,其實那是中華男籃的「訓練與營養」跟不上趨勢與潮流,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問題。

    基本上操作過健身(健力)、塑造自己為肌肉男等人士最清楚,要讓身材壯碩有二個要件:「重量訓練與營養補充」是一件既快速又有效的事;因此,當中華男籃的球員面對那些看似肌肉男的對手時,顯得非常嬌小又弱不禁風是怎麼一回事?那當然是我們的球員缺乏鍛鍊、缺乏營養補給所致。

趨5

    平凡如我之流的球迷不知有沒有經驗:如果你在籃球場面對身材壯碩似健力選手,你心裡作何感想?挫劣等(台語)、未戰已棄械投降等。所以,中華男籃的輸是情有可原,中華男籃的輸是國內各球隊教練、訓練員的錯;因為我們瞭解,好多籃球教練團是婦人之仁,允許球員不必認真操作重量訓練;因為好多球隊教練團不懂得運動營養這些肌蛋白、肌酸等物質的作用,所以教練團當然不會鼓勵球員服用,所以,在中華台北的球員裡,肌肉男型態的球員就屈指可數了。

    有一位數學系的籃球教練問道:沒有肌肉就沒有對抗性嗎?我笑笑的舉例說明:石頭碰肌肉和石頭碰骨頭那個較痛?而剛好,你假如是那個皮包骨的球員時、、、、、教練,你還要在此時談對抗性嗎?

    所以,看到亞錦賽肌肉男球員滿天飛得到趨勢是,當別人已經訓練加上服用高單位肌酸,藉以強化球員壯碩身體的時候,假如我們還在考慮要不要腳踏實地操作重量訓練,其實,這個時候,就像我研究所那個奧運金牌教練跟我說:不用研究要不要操作重量訓練,你回去務農比較好(台語)。

    奇怪,為什麼中華台北,還有不少籃球教練反對操作重量訓練?並且不知道肌蛋白這玩藝。奇怪,沒有身材為什麼又不練?

 趨4

中鋒投3分球與守門員

    新臺灣人Quincy Davis與曾文鼎等中鋒,在面對亞錦賽各國精英時,那些高大中鋒總是跑到3分線外投3分球事,一直頭痛不已;因為,先前包含在臺灣的SBL比賽,包括Quincy Davis自己、吳岱豪等人,「根本就不會投3分球的」。所以, Davis在臺灣的比賽防守時扮演的「守門員」角色,就恰如其分的相當盡職、讓SBL各隊頭痛萬分;現在問題來了,亞錦賽進攻方的中鋒屢試不爽的投3分球,還命中率蠻高的情況,你Davis還固守禁區當個守門員嗎?不行;那麼,跟隨出去緊貼的結果呢?中華男籃的禁區就沒有了守門員,中華男籃的禁區就唱起空城計的任人宰割,甚至Quincy Davis也會因為交換防守之故,被那些矮小後衛「過假的」。

    先前許晉哲教練的操作,還有些區域防守做部分遮蔽,可以協助 Davis在此防守的缺失;現在的阿三,卻因為包含Davis的傷勢並未痊癒,這個高大中鋒被對手戰術拉到3分線外就顯得「苦不堪言」;球迷還記得2000年雪梨奧運、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裡,美國夢幻男籃的痛嗎?就像這幾天的中華男籃齁!!!!!!!!!!!

趨3

    所以看倌,美國男籃在籃球技戰術的潮流裡終於覺醒的,在2008年北京奧運開始,要求中鋒的交換防守後,還是要去面對矮小球員,中鋒要擁有面對矮小球員1對1的防守能力,進而把守門員的角色忽略;好了,討論這個趨勢到此,籃球教練們瞭解了籃球技戰術裡,「高大中鋒也要擁有3分線外的防守能力」嗎?

    有教練問道:怎麼樣因應?訓練、訓練再訓練。

    平常的1對1訓練,要3不5時安排矮小球員和高大球員做3分線外1對1,以及安排矮小球員從中線加速運球,高大中鋒在3分線等候的1對1攻守等。

    平常要多做2對2的1/4場對打訓練,讓所有球員適應、掌握防守上的解讀、防守上的聯絡、防守上的交換時機與要領,以及交換防守後2人怎麼樣「通力合作防守」。

    緊接著平常要多安排3人交換防守後的因應、4人交換防守後的因應、5人交換防守後的因應,以及5人區域防守後的因應等。

    至於高大中鋒怎麼樣因應趨勢?近距離投籃要練,把投籃技術修正並練習純熟;然後,高大中鋒當然要練投3分球,包括中鋒設立掩護後切出(pick and split)接球投3分球的技術動作,每天要練個100次以上,因為這是中鋒的專項技戰術。

    切記:你籃球教練對這個趨勢需體認,對於這個一場球賽裡會出現3、40次的2人組合技戰術,你的球員假如缺乏練習是難以因應的。

 趨6

對持(運)球掩護(on ball screen)之防守

    目前全世界籃球場最有效、威脅性最大的2人小組技戰術之對持(運)球掩護(on ball screen)進攻,還是繼續在亞錦賽耀武揚威,還是繼續在亞錦賽讓各國教練與選手恨之入骨;中華男籃這次亞錦賽裡的防守缺失,扣除掉態度之外,其實也是在此痛不欲生。因為在對手實施對持(運)球掩護(on ball screen)時,中華男籃多數採取障礙緩衝後還原(show and recover)情況;結果衍生出來的是,3個球員防守4位對手的「漏洞百出」,進而被對手3分線射爆了。

    以現在NBA流行的對持(運)球者設立掩護(on ball screen)的防守種類來說,絕大多數球隊教練都採行(一)做成障礙緩衝(show or hedge)然後以障礙後還原(show and recover),以及(二)交換防守(switching)或稱跳出交換(Jump switch),只有某部分特殊狀況球隊會採取(三)類似包夾(trap)的關門防守(defender closes in),還有(四)允許範圍內做防守持(運)球者先叫讓路(open up),然後由設立掩護者中間穿出防守(slide through),其他還有種類是(五)防守者由設立掩護者之前面硬擠的由前跨過(over the top)防守、或者(六)二位防守者皆由掩護者底下跟隨(follow)做好保護禁區(shadow post)的防守策略等六種。

    當然,不論做成障礙或交換防守各要面對進攻與防守的人、因時、因地、因不同情境等等考慮;因此,這些防守要領沒有絕對利大於弊的情事。所以,這裡就呈現出每個總教練之「教練哲學」,以及籃球教練「平常有沒有練」的衍生問題。

    以美國夢幻男籃從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之後,他們以Mike Krzyzewski教練為首的教練團,一直以來都以交換防守為主;所以,他們在選材上就以「靈活的高大中鋒為主」,去進行選、訓、賽,這是他們教練團之哲學。

    現在,呼應前篇文章「從敗於黎巴嫩看,中華男籃距離奧運有多遠?http://shuwst.pixnet.net/blog/post/436939375」,咱們來討論中華男籃在此防守問題重點是,採取障礙緩衝後還原(show and recover),演變為3個守4個的輪轉防守(rotation defense)要點與怎麼樣改善。

    以左下圖1為例,X3與X5做包夾防守,或者稱做障礙緩衝後還原狀態,此時二個重點,一是X3與X5要做好阻傳(deny the pass),不能隨意讓球輕鬆傳導出去空檔區;其次,可以釘人的像X1與X4都該適當跟隨做到阻絕(deny),不要讓對手輕鬆接獲傳導球;再者X2就變化為「1守2」的狀態,並且比較靠近黃色圓圈2號球員,因為黃色圓圈2號球員他的位置比較容易接獲傳導球。

  輪轉防守11

    假設黃色圓圈5號空手跑位到禁區的空檔,彼時X2就要稍微移動靠近黃色圓圈2號的,變化為1守2的「守2號、5號」,並且,X2要告訴X4隊友「底線人多、底線過」;彼時X4球員,在黃色5號圓圈球員移動時候,也要「隨球移動(move as the ball)」,並移動到比較危險的球員黃色圓圈5號球員的附近,也一樣是呈現「1守2」的狀態,防守黃色圓圈4號及黃色圓圈5號球員如右上圖2。

    所以,以上二個圖的狀況,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防守者都要保持機警的「看人、看球(ball、man、me)」;除此之外,每個防守球員還要保持聯絡的告知其他隊友「底線人多、右邊給你」等聯絡。彼時,最好的防守是:設陷的引導傳導球,然後去抄截傳球;彼時次佳防守是,沒抄截球,卻在球到、防守人到的「可以阻傳(deny the pass)、阻投(block shot)、阻運(stop the ball)」等對球施壓(pressure the ball)的防守技術。

    緊接著假如如左下圖3,變化為右下圖4,球傳導給黃色圓圈2號球員,X2彼時最靠近球,當然要趨前(close out)對球施壓;X4由白色箭頭所指,移位去防守黃色圓圈5號球員做在前防守(over play);X1由白色箭頭所指,移位去防守黃色圓圈4號球員,並「指揮隊友X5」移位防守黃色圓圈3號球員;X5由白色箭頭所指,移位去防守黃色圓圈3號球員這樣的「逆時鐘輪轉」。

  輪轉防守12

    再假設狀況假如如下左圖5,變化為右下圖6,球傳導給黃色圓圈4號球員,看左下圖5狀態X4彼時最靠近球,當然要趨前(close out)對球施壓;X2由白色箭頭所指,移位在前防守黃色圓圈5號球員;X1由白色箭頭所指,移位去防守黃色圓圈3號球員二線(two pass away)阻絕(deny);X3由白色箭頭所指,移位去防守黃色圓圈2號球員這樣的「順時鐘輪轉」。

   輪轉防守13

    下一次再和球迷談,中華台北的對持(運)球掩護進攻缺失、中華台北的投籃與罰球(含運動心理師),以及換血與科學選材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