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4).jpg

 

六、投籃時之投、入射角

    標準的籃框,就籃球規則其內緣直徑為45公分討論,牠的寬度幾乎可以同時塞進兩個標準籃球(直徑23.85公分);當然現實比賽裡,要以垂直角度之入射角將球投進籃框幾乎是不可能也是很費力的事。重點是,這數據告訴我們假如投籃時能夠以越大入射角進行其空心球命中機會也就越大因此常見投籃時出手假如仿傚平射炮就理論而言,沒有適當拋物線投射角投籃,因為容易碰觸籃框其命中率很低。以下表提供做為參考。

    說明:例如在距離15呎高7呎的出手點,當投射角為56.50度入射角為48度時,籃球通過籃框還剩9.30公分

 

11-1 最佳投籃投射角與入射角範圍(距離15呎高7)

入射角()

投射角()

誤差餘隙(公分)

備    註

42

52.44

5.94

 

43

53.11

6.50

 

44

53.79

7.57

最佳範圍

45

54.46

7.67

最佳範圍

46

55.14

8.23

最佳範圍

47

55.82

8.79

最佳範圍

48

56.50

9.30

最佳範圍

49

57.18

9.85

最佳範圍

50

57.86

10.36

最佳範圍

60

64.87

14.93

最佳範圍

上表取自鄭錦和、李鴻棋、徐武雄等(1998)

    前述表格數據取自臺灣師大研究所碩士研究報告,這報告也提出身高175公分球員,最佳投籃角度為58度,其入射角約49度;從這裡球迷可以對照上表,身高越高的球員,你的投射角可以較小。

投籃4.1.jpg

11-10  球體90度垂直入框,該球進框每邊允許10.57公分偏差

投籃4.2.jpg

11-11  球體60度入框,該球進框每邊只允許7.45公分偏差

投籃4.3.jpg

11-12  球體32.39度入框,該球進框每邊只允許 0 公分偏差

投籃4.4.jpg

11-13  球體20度入射角,不可能空心入框

以上各圖皆取自鄭錦和等(1998)

投籃4.5.jpg

11-14 投籃最佳入射角示意圖(取自鄭錦和等,1998)

七、球體的旋轉

    投籃時要讓球體旋轉(back spin)並不是刻意動作,它是小臂推(push)而伸出(reach)、手腕快速下壓(flex)、手指迅速彈(snap)自然造成;球體沒有旋轉有時候也會投進,可是,由此發現:

()投籃沒有利用手指彈,亦即投籃只是用小臂或者大臂的力量。

()手腕沒有快速下壓伸展,手臂與手腕的跟隨動作沒有完成。

()就力學來說,由於入射角等於反射角,也因此,假如投籃時候,球體沒有旋轉,投籃時將是直線來直線回去,不易發生滾進情形。

()從白努力定律來說,你的投籃假如沒有旋轉,一到戶外風較大時,投籃的球會變成「左右飄浮(就像排球的發球,採不旋轉發球就變成飄浮球一樣);如此,出手投籃的終點會受影響,而跟原先的瞄準點、跟原來瞄準的方向不一致,進而難以進球。

投籃6.jpg

11-5 球體旋轉應為逆時鐘     11-6 球體不旋轉易左右飄浮球

以上二圖皆取自鄭錦和等(1998)

 

八、投籃時之運動鏈

2005021115    投籃時運動鏈(exercises chain)指投籃時身體協調性。投籃時膝關節應彎曲,以前腳掌往前上方蹬,膝關節借助腳蹬伸直,將力量由腳掌引導到膝關節而至髖關節,最後至肩關節;緊接著由大臂、小臂推而伸出、手腕快速下壓、手指頭迅速彈出,將腳趾力量連貫到手指。因此投完籃手臂呈伸直跟隨,然後有那種將自己頭跟隨籃球拋往籃框感覺(如下圖11-7三個動作),這就是謂運動鏈。

投籃7.jpg

11-7 投籃連續動作圖(取自鄭錦和等,19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