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在臺灣體育大學台中校區所開授的「運動訓練法」講義;在此以2009年4月修改版提供給大家參考。


 


前言


    敏捷性(agility)指正確而快速改變身體,或部份身體方向位置之能力;例如一個阻絕步後,衝出去抄截對方傳導球,或者像防守卡位以後,迅速移位去抓籃板球,甚至像似防守後的開放式快攻,那樣快速改變身體移動位置等動作稱之。它是力量、反應時間、動作速度、爆發力和協調等競技能力要素結合體(阮如鈞,1983);因為假如肌力不足,想當然沒辦法「馬上移位」;因為假如反應不佳,想當然別人都拿到球了,你才想要去抓球;因為假如動作速度不快,別人都已經快攻上籃了,你還是愣在原地。也就是,假如缺乏力量,敏捷性就難以如願以償;包括,假如反應時間不佳、動作速度緩慢、爆發力不佳、協調性不良等等,敏捷性都不可能達到理想境界。


 


影響敏捷性因素


影響敏捷性因素有(阮如鈞,1983):


一、年齡與性別:青少年以後,因為肌力的成長;所以,年齡越大反應越佳。但是此處,到達某一年齡水準,反應水準就趨緩;特別地方在於肌力有所差別,所以男優於女。


二、預備狀態:肌肉存於準備、緊張狀態較之放鬆狀態為佳,像似適當焦慮尤佳;因為過度放鬆、精神鬆懈情況,敏捷性當然不佳。


三、準備信號:先給準備信號,敏捷性較佳;像似要求選手操作某一動作,在「預令」下達之後,才發號「動令」,如此敏捷性較佳。


四、刺激強度:刺激有助於敏捷性,但是過強刺激反而會讓敏捷性減弱,此處和前項預備狀態相似;尤其,假如過度刺激選手,會讓選手的肌肉過於緊繃,如此反而敏捷性會不佳。


五、刺激受納器多少:由於人體反應敏捷與否,受到肌肉收縮作用牽制,也就是肌肉受納器接收訊息的多寡會影響敏捷性。


六、運動訓練:訓練有助敏捷性提高;訓練重點在於,提升選手肌力與爆發力所造成的影響較大。


七、膳食:膳食刺激物有助於敏捷性;包括五大類增補劑等。


八、疲勞:疲勞到達某一程度將降低敏捷性;疲勞會讓肌肉收縮降低,這像肌肉疲勞以致抽筋類似。


九、重量訓練:就如前一章節肌耐力訓練裡所談,可進步6~13%不等。


十、反應時間的特殊性:某動作或身體某部位的反應;像有些選手的非習慣手,總是反應特別差。


 


速度與敏捷性的訓練變項(training variables)(Thomas Roger2000)


動作間隔:每一反覆所作的時間或距離有所影響;假如每一反覆動作所需時間越長,越不需要敏捷性;同樣,每一反覆動作距離越遠,也是越不需要高度敏捷性。


動作順序:一組訓練動作的進行順序;安排在前面的訓練,往往敏捷性的需求越高,越到後面的訓練,由於疲勞、肌耐力衰退等等原因,敏捷性需求的安排就相對降低。


活動與休息:一組訓練的時間與休息間隔的相對密度;休息時間越久(或說足夠),下一次課訓練的敏捷性就可以提高;但是,假如休息不足、訓練過於頻繁密集,敏捷性就難以提高。


頻率:單位時間內,例如一天或一週內訓練課的次數;敏捷性和速耐力訓練相同,容易疲勞,恢復較慢。所以,假如所安排的訓練過於頻繁,也就是不論是每天還是每週的訓練頻率過高,敏捷性訓練成效就難以彰顯。


強度:每次反覆的努力程度;由於敏捷性的訓練不一定在某一期別,因此,假如訓練的強度過高,就算在準備期的訓練,選手還是容易產生疲勞。


休息與恢復間隔:兩次反覆或兩組之間的時間長度;如同前述,敏捷性和速耐力一樣,訓練過程如果不能安排「充分休息」,選手容易產生疲勞。如此一來,下一次的敏捷性訓練效果就會打折扣。


反覆:進行一次特定的負荷安排或動作技術;負荷的質與量越高,反覆次數就相對要少;同樣的,動作技術困難度越高,反覆次數就相對要少。


系列:集合各組與組間恢復間隔而成的單元;也就是「課訓練」的安排,要針根據「組數」來決定。


:集合每次反覆與休息間隔而成的單元;工作休息比的時間與組數控制,是決定敏捷性訓練成效高低與否關鍵。


:在特定的訓練課或時間內的總做功量;敏捷性的訓練次數、訓練總量要達到某一水準,才能彰顯成效;因此,訓練課的量、訓練課的總量都是影響訓練的關鍵。


 


敏捷性訓練法


敏捷性訓練方法,有採用重覆訓練(repetition method)即折返跑或聽聲音練習移動,也有利用螢幕指示方向移動練習敏捷;常見的是教練以手勢引導球員移位的練習。敏捷性訓練最適宜時期以713(吳金玉,1990);所以,少年與青少年的敏捷性訓練,是決定選手未來敏捷性優秀與否關鍵


敏捷性訓練注意事項(吳金玉,1990)


一、練習強度:最好以最高水準強度訓練,連續動作時間以515秒;訓練的質最好採取90%以上水準。


二、練習時期:最好在選手能夠保持肌肉新鮮感狀態下從事訓練,切莫在疲勞狀態下從事敏捷性訓練;所以,敏捷性的訓練,應該安排在每一次的課訓練「剛開始」之際。


三、充分的休息:由於恢復、休息不足,敏捷性訓練效果不彰;因此,適當、充分的休息是必須的。一般的工作:休息比都在13


四、適當的距離:由於敏捷性訓練需考慮到加速能力,因此適當距離(25m35m)是必須考慮的;假如訓練的距離超過50m以上,那就有速度訓練之嫌。


 


敏捷性訓練考慮因素:對外部刺激能儘快反應動作、能夠儘快交換動作、部分身體能快速移動的動作、身體的重心能快速移動之動作等(吳金玉,1990)


 


敏捷性訓練設計要點(吳金玉,1990)


一、號聲:儘快反應;例如由站、蹲、坐等,迅速改變姿勢。


二、限定場所追逐:同伴於限定場所內追逐;如此,選手勢必在有限的空間裡,要去做極大難度的敏捷動作。


三、腳步交換:單腳或雙腳的腳步交換;例如側併步或跳繩。


四、前後左右移位:快速做前後左右移動;例如指揮式的防守滑步移位。


五、徒手操:快速完成某些大動作徒手操;例如前滾翻、前手翻等。


六、限定動作:指定某些動作,而要求短時間完成;例如在禁區內撿高爾夫球。


七、高速折返:在地上或墊板以最快速度完成折返;例如禁區線折返跑。


 


敏捷性訓練法(吳金玉,1990)


一、跳繩:各種跳繩;單人或雙人、單腳或雙腳、一迴旋或二迴旋、4/4拍或3/4拍或2/4拍或1/4拍等。


二、傳接球:拋前接、拋後接、拋左接、拋右側接、自己拋自己接、隊友拋自己接、拋球滾翻後接、拋球跳躍後接等。


三、徒手跳:往前(單雙腳)跳、往左(單雙腳)跳、往右(單雙腳)跳、往後(單雙腳)跳、往上(單雙腳)跳、往前後交叉跳躍、往左右交叉跳躍、單腳跳後雙腳跳再緊接著單腳跳交互快速往前跳躍、跳躍與拍手(一次或二次等)交互動作等。


四、定點折返跑:徒手折返、往返取物等。


五、跳躍障礙物:縱()向跳躍同伴、單()腳跳躍同伴等。


 


敏捷性可分為一般與特殊兩大類;它需要考量的是水平的(向前、向後、向側)、垂直的(落下、跳躍、滾翻)及兩點對四點(two point versus four point)的動作型態之可能數量與組合(Thomas Roger2000)。所以,在敏捷訓練的設計上,必須考慮到點、線與面的規劃。


 


速度與敏捷性訓練須在訓練課的前段實施,並由簡短的回合、頻繁的休息組成(Thomas Roger2000);尤其,假如訓練方法採取的是間歇訓練、高強度等訓練比,連續性訓練,或者非最大強度的訓練等等,更能支持在敏捷性訓練中獲得ATP-PC磷化物、快速解糖路徑等能量,這也有助於發展有氧動力。


 


敏捷性訓練法(Thomas Roger2000)有:


第一級訓練法(primary training method):做出完美的跑姿,包括腳掌正確的位在身體重心下方、減少制動力量與接地時間,以及使出最大的向後推蹬,這是訓練「爆發性的肌力與效率」。


第二級訓練方法(secondary training method):採用「助力式衝刺(assisted sprinting)」;利用人為加速度方法,作為改善步頻的方法,例如下階跑、高速拖曳(利用汽機車繫皮帶與伸展繩子)或其他達到超高速(over-speed)(例如微斜坡37),這主要強調三項正常跑步的力學原理(手與腳的轉換速率、腳掌在臀部正下方、努力做出積極的爆發性動作,以開發第五檔),也就是步幅、步頻、初速度與最加速度等。「阻抗式衝刺(resisted sprinting);例如登階或上樓梯,或其他超載作用(例如皮帶、拖曳傘或雪橇)的方法,主要作用在改善速度力量與步幅的手段,也就是訓練爆發性的手臂與膝部擺動,以及爆發性的腿部推蹬地面動作。


第三級訓練法(tertiary training method):包括「基礎體能(basic fitness)(優秀運動員缺乏基礎體能什麼都不用談)、「爆發力(power)(缺乏爆發力的選手,敏捷性不高)、「速度耐力(speed—endurance)(沒有耐力,後段比賽就缺乏敏捷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徐 的頭像
    老徐

    老徐籃球園地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