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投籃時之投、入射角
標準的籃框,就籃球規則其內緣直徑為45公分討論,牠的寬度幾乎可以同時塞進兩個標準籃球(直徑23.85公分);當然,現實比賽裡,要以垂直角度之入射角將球投進籃框,幾乎是不可能、也是很費力的事。重點是,這數據告訴我們,假如投籃時,能夠以越大入射角進行,其空心球命中機會也就越大;因此,常見投籃時,出手假如仿傚平射炮,就理論而言,沒有適當拋物線投射角投籃,因為容易碰觸籃框,其命中率很低。以下表提供做為參考。
說明:例如在距離15呎高7呎的出手點,當投射角為56.50度入射角為48度時,籃球通過籃框還剩9.30公分
表11-1 最佳投籃投射角與入射角範圍(距離15呎高7呎)
入射角(度) |
投射角(度) |
誤差餘隙(公分) |
備 註 |
42 |
52.44 |
5.94 |
|
43 |
53.11 |
6.50 |
|
44 |
53.79 |
7.57 |
最佳範圍 |
45 |
54.46 |
7.67 |
最佳範圍 |
46 |
55.14 |
8.23 |
最佳範圍 |
47 |
55.82 |
8.79 |
最佳範圍 |
48 |
56.50 |
9.30 |
最佳範圍 |
49 |
57.18 |
9.85 |
最佳範圍 |
50 |
57.86 |
10.36 |
最佳範圍 |
60 |
64.87 |
14.93 |
最佳範圍 |
上表取自鄭錦和、李鴻棋、徐武雄等(1998)
前述表格數據,取自臺灣師大研究所碩士研究報告,這報告也提出身高175公分球員,最佳投籃角度為58度,其入射角約49度;從這裡球迷可以對照上表,身高越高的球員,你的投射角可以較小。
圖11-10 球體90度垂直入框,該球進框每邊允許10.57公分偏差
圖11-11 球體60度入框,該球進框每邊只允許7.45公分偏差
圖11-12 球體32.39度入框,該球進框每邊只允許 0 公分偏差
圖11-13 球體20度入射角,不可能空心入框
以上各圖皆取自鄭錦和等(1998)
圖11-14 投籃最佳入射角示意圖(取自鄭錦和等,1998)
七、球體的旋轉
投籃時要讓球體旋轉(back spin)並不是刻意動作,它是小臂推(push)而伸出(reach)、手腕快速下壓(flex)、手指迅速彈(snap)自然造成;球體沒有旋轉,有時候也會投進,可是,由此發現:
(一)投籃沒有利用手指彈,亦即投籃只是用小臂或者大臂的力量。
(二)手腕沒有快速下壓伸展,手臂與手腕的跟隨動作沒有完成。
(三)就力學來說,由於入射角等於反射角,也因此,假如投籃時候,球體沒有旋轉,投籃時將是直線來直線回去,不易發生滾進情形。
(四)從白努力定律來說,你的投籃假如沒有旋轉,一到戶外風較大時,投籃的球會變成「左右飄浮」(就像排球的發球,採不旋轉發球就變成飄浮球一樣);如此,出手投籃的終點會受影響,而跟原先的瞄準點、跟原來瞄準的方向不一致,進而難以進球。
圖11-5 球體旋轉應為逆時鐘 圖11-6 球體不旋轉易左右飄浮球
以上二圖皆取自鄭錦和等(1998)
八、投籃時之運動鏈
投籃時運動鏈(exercises chain),是指投籃時身體協調性。投籃時膝關節應彎曲,以前腳掌往前上方蹬,膝關節借助腳蹬伸直,將力量由腳掌引導到膝關節而至髖關節,最後至肩關節;緊接著由大臂、小臂推而伸出、手腕快速下壓、手指頭迅速彈出,將腳趾力量連貫到手指。因此,投完籃,手臂呈伸直跟隨,然後,有那種將自己頭,跟隨籃球拋往籃框感覺(如下圖11-7三個動作),這就是謂運動鏈。
圖11-7 投籃連續動作圖(取自鄭錦和等,199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