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攻是什麼?小球又是什麼?快攻裡一定有「小球」戰略嗎?小球戰術一定要打「快攻」嗎?她倆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嗯,咱們就慢慢把她們說清楚吧!
『快攻定義』
從籃球賽實務裡去探討,快攻種類繁多,以「控制性」分類來說,劃分有固定式轉換快攻與開放式轉換快攻;像現在小牛隊搶到籃板球或抄截到球,總是「固定的」快速傳導給Jason Kidd,或者像黃蜂隊都固定的將球先傳導給Chris Paul道理一樣,那都是固定的傳導、再策動快攻。
另外,像多數時間的湖人隊,當他們搶截籃板球或抄截到球,由於他們是「人人皆可控」,包括Kobe Bryant或者Derek Fisher,Lamar Odom等等,幾乎就是「搖擺人(swingman)」的最佳詮釋;所以,誰都可以接應、誰都可以策動快攻的推進,這就變成非固定「開放」的由任一人去組織快攻了。
當然,像John Wooden所列,快攻的種類包括抄截後的快攻、包夾防守下抄截的快攻、區域防守下搶奪籃板球的快攻、罰球得分或罰球不進的快攻、一般得分後的快攻等等;所以,假如還要另外的以「情況」討論快攻種類,那就多不勝數了。
『小球定義』
從字面以及籃球賽實務來看定義,小球,概略可以從二方面去解釋,一是指「身材不足」的小球;她概括有球員矮小輕巧、身材不高之意。所以,實務上,因為假如要以傳統背框、在低位的攻擊,實在打不進去禁區,沒辦法打禁區,只好退其次的都以面框、攻擊中長距離為依歸;以最近為例,就是2008年奧運的美國男籃,身材最高大的只是六尺十的Dwight Howard以及Chris Bosh等人,這種「中等身材」的球員。
另一解釋是指「球員特性」的小球;她概括有球隊裡的任何一位球員,他們的進攻能力特性都屬於面框、都屬於擅打機遇戰、都屬於在外圍投射的球員;以NBA為例,就是目前的勇士隊,以及現在擁有「鯊魚」Shaquille O'Neal之前的太陽隊,他們這種因為球員特性僅止於此,教練不得不規劃設計「小球戰術」和對手相抗衡。
『快攻與小球關係』
那麼,從以上定義來看二者關係,深入探討顯而易見的,會打快攻的球隊,球員身材並不一定是「屬於矮小」;你看SBL裡的裕隆隊,雖擁有國內第一長人曾文鼎,但是,快攻還是打的如似「高鐵」的快。或者,像當初7、80年代NBA的湖人隊,擁有身材高人一等的Kareem Abdur-Jabbar,搭配魔術稱謂的Magic Johnson等人,總是打起令人目不暇給的快攻;因此,你不能模糊的稱謂擅於打快攻的球隊,就一定是屬於小球陣容,他們的球員特性,也未必都是屬於面框型去做攻擊的球員。
那麼,相對的探討,小球陣容的,一定就是屬於「打快攻」的球隊嗎?從先前討論快攻時候的概念「為什麼要打快攻、打快攻與快打戰術」一文提及「http://tw.myblog.yahoo.com/jw!pEgiqqqBGALvYBQ78gE-/article?mid=1324&prev=1333&next=1311」,那是居於同樣空間下,假如能夠以少打少,當然是進攻方有利的契機;也由此,才會出現眾望所歸似的爭搶打快攻的哲學。
另外,再從籃球賽實務討論,你球隊裡的球員既然身材不夠高大,低位背框技術也乏善可陳;你籃球教練不去要求球員多打快攻、不多做一些外圍面框攻擊的戰術,你教練還能安排什麼進攻戰術?尤其,假如老闆或總管就丟一大票的面框攻擊好手,身材也不夠高大的球員給你教練,例如NBA的勇士隊,或者SBL裡的臺灣大這二隻球隊,你幹教練的要規劃、能規劃、要設計、能設計什麼戰術?
此處總結,快攻雖然有快攻的好處;但是,並不一定每位籃球教練都喜歡球隊打快攻,喜歡快攻的球隊,也並「不一定」就是小球的球隊,她(喜歡快攻)們也不一定是身材矮小的球隊。相對的,小球球隊主要多數在於「不得不」的苦衷;那是球員身材不足、那是球員特性就是如此,以及教練因材施教的戰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