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7、8年以前的舊文;因為一些高中、國小教練提問提升投籃命中率的要點、解釋後,有些網友看了片面之語就直截了當的以跳投做為練習,每天投籃500個;在瞭解事實是網友缺乏「循序漸進」概念後,特再撰寫此文說明,建議儘可能範圍下參考運作。


 


一、原地空手動作:先做空手的投籃動作練習,當然要瞭解動作要領;這裡重點有四,五指自然張開、食指用力最多、手腕壓下快速投完籃手掌心是平坦


 


二、原地籃下擦板投籃:在籃下一步位置,依據投籃要領投擦板球;約略十至二十天,若動作較合理才可進一步晉升到中距離投籃,此階段每天需要多做球感20~30分鐘。擦板投籃練習的好處是,球多數會進,球員就可以專心「觀察」動作適當與否;另外,擦板投籃的瞄準點明確,對初學者有所助益降低困擾。


 


三、中距離投籃並攝影:在禁區線上的底線或罰球圈的虛線之距離,做原地投籃練習;此時是以投空心球為準,並以攝影機拍下動作(最好拍攝正面、左右兩側、背面等三種角度)。假若可以,在投籃攝影過程,教練站立於一旁一邊「解說」,提醒、糾正投籃者之投籃動作要領正確與否;最後,經過指導、修改後的動作練習,再繼續以攝影機拍下較合理或正確動作。此階段,每天最少投籃進30個以上(最好以兩邊底線、罰球圈之虛線等三點);此時需要統計命中率,但是,不需要做時間限制說一星期要練習幾天。此時另外重點是,投籃練習者,能「說出」每一個投籃不進的理由,這是一種回饋、互動,對初學者幫助很大;此練習,假若沒有達到連續五天都有六成以上命中率,則不能晉升下階段。最後此處建議,每兩天要看一次自己的投籃錄影帶約十分鐘;假設允許,拍下照片予以放大,然後把投籃動作的相片,擺在書桌前或臥室牆壁,讓他自己每天看,這是一種意象訓練。多數錯誤在手腕壓下緩慢,投完籃手指頭像雞爪。


 


四、近距離接球跳投:以移位一步為原則,做接球跳投;此處建議一樣以三點之位置練習,那是禁區線上的二邊底線、罰球圈的虛線點;此時,也提醒球員必須能夠說出每一個投籃不進的理由。此時建議,練習者假若沒有達到連續五天,都有六成以上命中率,則不能晉升下階段;此階段最好還要再攝影、拍乙次投籃動作,予以瞭解投籃動作的「定型與否」。當然,最好也是每兩天要看一次錄影帶約十分鐘,藉以強化動作技術的合理性;此處提醒的是,跳投的主要力量來源首要藉由「移位」的動力,其次是急停後的「」。因此,移位接球跳投幾乎沒有用到手臂之力;手臂她只需要將球,移至額頭前上方就以手腕與手指頭之力,輕輕壓下、彈出。記住,移位之力、急停墊之力以及手腕輕壓、手指頭輕彈等三種力量;最後提醒,那是跳起來就投,而不是跳起來、氣力放盡「才要投」。


 


五、運球兩步急停跳投:建議以處於3分線位置做運球兩到三步為原則,然後急停跳投;練習位置建議在球場兩邊45度投空心球練習,在球場兩邊20度則做擦板投籃練習。其餘要求比照前項,也建議要連續五天,都有四成以上命中率才可以晉級下階段;此處四大重點在於,運球要強而有力運球過程就需瞄籃急停收球要快速跳起來就投


 


六、各式運球過人急停跳投:在前述四點(球場二邊45度、二邊20度)各置放一「障礙物」,要求球員以各式運球模擬去過人後急停跳投;同樣要連續五天以上,都有五成以上命中率;此時時間允許的話,要增加投籃次數到投進100個。


 


七、防守下接球過人急停跳投:這項練習也包含有防守者的運球過人急停跳投,或者,比較直接的就去鬥牛實驗;此階段若單獨練習還是保持投進100個就好,然後做個「投籃意像清晰度量表」。這目的是檢查一下,就算閉上眼睛,也能清楚看到自己投籃動作;假如能夠如此,在您投籃者以後遭遇投籃不順時,就能夠藉由這項檢查,來瞭解自己的投籃動作。當然,實務操作上,假若能夠加上放鬆、集中精神訓練,球員以後的投籃將比較不會受外界干擾影響,也比較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瞄準點上;假若能經過此階段考驗能在四成以上命中率,可晉階下一回練習。


 


八、500個投籃練習:經過以上步驟,您的投籃動作即將定型,穩定性也蠻高,此時球感練習可以降低到10至15分鐘,然後每天需要投進500個球;其中建議100個需處於有人防守情況下操作,200個是接球跳投,200個是運球過人急停跳投,如此以不同方式去練習,這都是「比賽狀況」下的情境。


 


假如您能夠採以上步驟循序漸進的練習,這將會是國內籃球神射手誕生的一刻;相反的,假如您偷懶或想偷工減料、跳躍升級,此則容易造成動作不合理。此處有個概念是,假如你的投籃動作沒有定型,除非後續是每天練習,否則將會發生所謂手感不佳而降低命中率情事;記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當然,「射手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徐 的頭像
    老徐

    老徐籃球園地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