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空手跑位,不宜半途停留太久或回到原來位置:
空手跑位過程,跑到空檔做些微停留1~2秒之外,藉以提供隊友傳導球時間,否則不宜在該處停留過久;原因:
(一)易被對手掌握:空手球員處在空檔區,既然已經超過1~2秒,假如隊友沒辦法傳導球,儘管防守方注意力鬆懈、沒看到空手進攻球員,正常情況防守方應該會發現,緊接著聯絡呼應而改善;所以,經過1~2秒停留以後,空手進攻處於空檔區,就不再是有利位置,如此當然就不能停留太久了。
(二)3秒限制:由於籃球規則限制,在禁區裡面,不能停留超過3秒鐘;因此,當空手進攻球員處於禁區空檔裡,就不可能停留太久,否則容易發生3秒鐘違例,這是初學者常犯之錯。
(三)其他隊友難以移位:假如處於空檔區,卻因為沒有接獲傳導球,而停留在該處,一箱情願想要等待隊友趕快傳導球;如此一來,前述的原則—其他隊友輪轉進位就難以實施。想當然,彼時情況也會因此出現,球難以傳導,空手進攻球員也難以移動,其他隊友不能如願的輪轉進位。
(四)隊友難以傳導:當空手進攻球員處於空檔區1~2秒鐘,卻沒辦法獲得隊友傳導球可能多數情況是,持(運)球隊友的傳球角度被阻撓,或者持(運)球者沒辦法採用適當傳球技術給空檔球員,甚至是持球者視野不佳的沒看到空檔球員等等;所以,假如處於空檔區的空手球員還執迷不悟的停留在該處,這就相當不理智了。
至於空手跑位之後,為什麼最好不要再跑回原來位置呢?
扣除掉捲曲切(curt cut)這種特殊技戰術,有可能再跑回原來的地方之外,且從輪轉(rotation)進位思考,這問題就簡單多了;當然,空手跑位到別地方,比較可能獲得空檔,防守方比較不容易掌握空手跑位者動向,空手跑位到不同地區會增加防守方的壓力與顧忌等,其實都是利多於弊的舉止。
九、其他通則
1號控球後衛、2號得分後衛與3號小前鋒等外圍球員,除了前述空手跑位通則之外,有二項概念需掌握:
(一)外圍球員不能被阻絕(deny):當空手進攻球員被阻絕了、被鎖定了,你得球攻擊機會降低外,持(運)球的隊友,也減少了一個傳導球對象;再加上前述琳瑯滿目理由,想當然空手進攻球員,就不能站在球場休息的讓防守者鎖定。尤其,從前述「不能停留在空檔區超過1~2秒」原則,以及空手跑位到對邊、輪轉進位原則等要求條件,空手球員假如被阻絕卻還待在原地,就不應該了;記住:要休息絕對是在板凳,而不是在籃球場上被阻絕而休息。
(二)外圍球員在底線、45度與圈頂區是優先位置:1號控球後衛、2號得分後衛與3號小前鋒等面框球員,你空手跑位區域除了「越靠近籃框越好、跑到沒有人去的空檔區」外,你應該盡量跑位到底線、45度以及3分線的圈頂區是優先地區。
假如可以空手跑位到底線區,因為,外圍球員的外線投籃能力,本來就比較好;加上,底線區的3分線線距離又短少了50公分,這個研究上已在在顯示比較有利,絕對是外圍球員適合的空手跑位地區。如果再加上,外圍球員假如能移位到底線區,勢必會把防守圈拉大;如此,就會增加防守方的幫忙防守困難度,也會提高拖車(trailer)隊友空手跑位空間,以及拖車他的得球攻擊機會。
外圍球員空手跑位到3分線45度的區塊,主要還是在於在這個區域得球,攻擊面比較廣大,持(運)球時的視野當然也比較廣,並且可以很明顯的把彼時狀態區分為強(strong side)、弱邊(weak side);所以,這也是籃球技戰術裡所謂側翼掩護(wing screen)、二翼導入(wing feed)術語關鍵,籃球教練不可不察。
至於外圍球員,應該盡量想辦法在3分線圈頂區得球去攻擊主要在於,在3分線圈頂區實施對持(運)球掩護(on ball screen)技戰術,因為二邊底線佈置射手牽制之故,技戰術選擇相當有利,這個外圍球員在3分線圈頂區得球攻擊的成功率,高的讓太多籃球教練垂涎三尺了;那麼,就應該沒有理由不依常理操作了。
其他有關內線的4號大前鋒球員,以及5號中鋒球員的空手跑位通則,建議如下概念:
(三)內線球員要處在高更高與低更低:從下圖13裡可以看到,藍色箭頭所指的二位公牛隊球員(紅色球衣),所處的位置分別在高位(high post)的更高處,與低位(low post)更低處,這樣的適當佈陣;由此可見,比賽當時的空間拉開很大,隊友攻擊空間當然提高,防守方幫忙防守的距離相對就增加不少。如果從現代內線球員,都需要具備3分球投籃能力去參考,內線球員處於高位更高的3分線外區域,其實威脅性更勝於往年。
圖13 內線紅色球衣球員的位置應該是高更高、低更低
(四)內線球員要讓對手擔心並煩不勝煩:多數內線的4號大前鋒球員,以及5號中鋒球員,在進攻過程,不論是拖車跑位,或者機遇戰(early action)期間,甚至機遇戰銜接系統戰過程等等,需要依空手跑位要領以及拖車的積極性去操作;你空手跑位要讓防守者煩不勝煩,無時不刻擔憂。這裡談的最佳代表性人物,就是過去公牛王朝的Dennis Rodman,以及現代公牛隊的Joakim Noah等二人,籃球教練們可以提供這些資訊給球員參考;這也是為什麼,綠葉苦工球員(role players)之所以會在球星繁集的NBA吃得開道理,前活塞冠軍隊缺乏明星球員,卻還可以在NBA稱冠的代表性事例。
圖14 Dennis Rodman空手跑位、替隊友掩護總是讓防守者煩躁
(五)底線與高位四個點是要點:內線球員比較適當的空手切位置,從「越靠近籃框越好」去思考,在禁區高位二側(elbow),尋求中樞進攻法(center pivot plays)、遞手掩護(hands off;外側掩護:out side screen)等,以及低位(low post)二側,尋求背框單打等,這四個點是適切目標位置;當然,這是傳統中鋒的位置與打法,假如依現代打法的4號大前鋒,3分線外45度、低位的底線區遊走都是可以嘗試的位置。
圖15 內線球員適當跑位示意圖 圖16活塞隊奪冠紀念
(六)隊友運球切入要跟切
當隊友運球切入的時候,為什麼要跟切(跟隨運球切入的隊友去空手跑位切入)?包括搶奪進攻籃板球比較有利、可以獲得比較靠近籃框得球攻擊的機會、讓運球切入的隊友獲得較有利的傳球契機、讓幫忙防守者無法兼顧、讓區域防守變形、增加防守方壓力等。
假如隊友運球切入,空手球員跟隨運球隊友切入,跟切除了「更靠近籃框」之外,跟切還可以加上「助跑垂直跳」的有利彈跳條件,這和排球運動的助跑、跳起、殺球是如出一轍;球迷從許多play中看到跟切球員直接灌籃,看到令人噴飯鏡頭,你必須瞭解:跟切。
跟切,可以獲得比較靠近籃框得球攻擊機會因為,空手跑位的二項要求是:空手跑位到越靠近籃框越好、空手跑位到沒有人去的地方;如此一來跟切,一定比許多球員站在3分線外想當個等球射手,還可以獲得越靠近籃框得球攻擊的機會。尤其,以「越靠近籃框攻擊的命中率越高」來看,跟切實在值得鼓勵。
也由於空手球員跟切,這舉止一定會讓運球切入隊友,獲得較有利的傳球契機;因為,空手球員之所以可以跟切,這表示他的「行進路徑是空曠的」;尤其,加上跟切是越靠近籃框行動,如此,運球往籃框方向切入的球員,當然容易將球傳導;這絕對比起運球切入,然後要將球傳導到3分線外的困難度是低很多。
更因為跟切,所以,彼時會讓幫忙防守者無法兼顧;因為,防守方的幫忙防守者假如要對運球者施壓、做幫忙防守,那個空手跟切者,勢必可以簡單獲球攻擊;反之,幫忙防守者假如將重點擺在「防守跟切者」,那麼,對運球切入者要攻籃來說,那就輕而易舉了。因此,顯而易見的,跟切會讓幫忙防守者顧此失彼。
從區域防守概念:防守空手跑位球員,至少需「跟一半(阻絕(deny)跟隨跟切者到共同區的一半後,再告知另一區塊隊友注意與掌握)」;也就是,在區域防守概念,有空手進攻球員假如空手跑位(跟切),該區域防守的責任是,阻絕跟隨到共同區,再聯絡另一區隊友注意與掌握;因此,跟切當然會讓某區塊防守者跟隨,進而讓該區域防守變形。
這區域防守一變形,她的功能、相關的串聯等,想當然就降低許多了;尤其,防守者假如阻絕跟切者,這舉止其實也是把防守者「帶離該區域」,進而製造隊友輪轉進位到那裡尋求空檔機會,這也是給了就走(give and go)概念裡所期望的。
從以上琳瑯滿目敘述可知,跟切的空手跑位,她確實可以達到增加防守方壓力與效果;這也是許多籃球教練要求的:空手球員不能讓防守者掌握你的動向,空手球員應該不斷跑位,製造防守者的困難,空手進攻球員應該讓防守者煩不勝煩,應該讓防守者擔心你隨時會接到球攻擊,這樣的概念去做好「空手球員的角色扮演」。這也是名教練的名言:球只有一個,其他有四個則是空手球員,因此,空手球員的跑位技術與觀念絕對是,影響球隊勝負相當大的關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