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那個大眼、帥氣的冠霖帥哥來信,老師您好:有一件事要請教老師您,就是籃球隊在一般練球的練習賽時,都是怎麼分配隊伍的?是主力先發一隊,然後替補選手們組一隊是這樣嗎?

 


討論


    運動訓練與比賽,尤其是「5人團隊」的籃球賽,怎麼樣搭配「適當人選」去從事訓練,進而達到訓練的「質與量」,並且可以讓先發5人保持水準與進步,也可以讓板凳能夠成長與精進等等,都是籃球教練在,訓練與指導上的「領導與管理」最重要課程;以下,就臺灣大學籃球聯賽季節—12月至隔年的3月裡,包括臺灣現有環境中的各種菜市場杯賽等,各種「訓練期別」去討論,各種領導與管理的思維顧慮下,教練怎麼樣面面俱到的安排。



一、休整期:以臺灣的大學籃球環境思考,每一年的4月中旬到新年度「新人」可以報到的6月底,大抵都可以稱之為休整期;大部分教練會讓球員去,進行所謂「彌補」各項球季中遺憾的問題,諸如功課不佳的補強、家庭聚會與異性相處欠缺的溫馨、個人運動傷害的手術與復健、球員和系上問題的處理與解決等。


    因此,在這段期間,只要球隊「可以聚會」,把先發五人平均分配為三個組或五個組,去進行功課補強、協助督導操作復健、家庭訪問、系上籃球發展的運作等等;也由於先發五人不一定功課就會最好,所以,當他們和板凳同一組討論功課、對學業成績的提升等等,先發球員就必需學會「怎麼樣尊重」其他板凳隊友的機會。從學習尊重、相互提攜、增加球員上下互動來說,這樣的分組,在學生籃球是利多於弊的。


尤其,在復健過程,在那種艱苦又枯燥無味的日子裡,有隊友攜手相伴,對學生時代的年輕人,那會是刻骨銘心的事;甚至如果,可以依此做好家庭間的互動,讓球員家長認識相互的隊員,相信家長也會對球隊的支持頻率更高、更多。



二、準備期:在新人入隊的7月開始至8月底,臺灣一些較為積極的大學球隊,都會從事訓練;所以,這個為期二個月,幾乎每天可以操作「二次課訓練」,基本上,就是球員紮根的最好時期。也有些球隊或做「移地訓練」,藉以慰勞老球員、刺激新球員、避開繁雜事務的環境、改善球員個人缺失等;包括,參加一些菜市場杯賽等,去鍛鍊新球員、整合球隊、訓賽合一等概念,就是這段期間主要工作。


    一般來說,準備期期間,多數的訓練除了體能與個人基本動作外,有些訓練,因為進度,還是需要做到22、或者33的攻守內容;因此,在訓練分組的安排上,你教練為了讓老球員能夠協助你做好「攜帶、指導」某些新人工作,或者期望藉此時期把經驗與技術比較不足的球員,在此期間做技術與戰術、觀念較差的補強與提升,好讓球員「成長」,所以,最好的分組安排是建議,讓一位先發攜帶一位新人,或者一先發攜帶一板凳情況進行。


這個動作,其實也包含讓先發球員「複習、溫習」的效果;尤其,你先發球員假如不夠熟練、不能理解小組的攻守內容要求,在指導新人或指導板凳上,就會產生一些錯誤與不合理結果,進而在實務操作上,馬上會出現尷尬場面。


當然,在準備期的實務演練,不論是11或者22等攻守訓練;你教練千萬不要讓球隊最佳進攻球員,去和新人做對抗。某種角度來說,這可以當成是「震撼教育」;其實,實際上,除非新人的攻守技巧與觀念之底子夠得上,否則,大部分的練習效果都不好。像今年度虎科大新進的體保生,我也是一開始先安排球隊二流防守水準的老球員和這位新人對練;結果,在某些攻守練習的要求上,就因為新人底子有些不足,效果就難以令人滿意了。


其次,在準備期期間,有很多球隊會「以賽代訓」的去參與菜市場球賽;或者有些不同階級的球隊,會利用這段期間做些比較不重要的指導性質之友誼賽。所以,假如有這種球賽,教練切莫「求勝心切」;此處建議,盡量由二個主將先發,去帶三個板凳,或者,三個先發帶二個板凳,這樣組合去進行。並且,你教練應該多讓板凳多打一些時間,讓他們多待在場上去不斷學習與體驗;你假如不在這個時候讓新人多體驗,多數時候,未來的正式比賽的預賽,你就更不敢讓新人上場,相對的,你教練的「板凳深度」就有待進一步尋求了。



三、鍛鍊期:操作比較積極的球隊,我們都建議從9月初或者9月中旬的開學,至10底或11月中旬這二個月期間,多數需要把牠當成鍛鍊期看待;那是要把體能經過紮實再鍛鍊,而提升到接近比賽水準80%以上,2人與3人的小組攻守技術與觀念,更應該練習、進行到相當純熟階段。


而另一方面的5人小組攻守,則需要初步演練;所以,積極一點球隊,你教練應該在彼時就把「5人團隊」攻守,都指導到某一種水準以上。並且,需要把2人與3人小組的攻守都在5人團隊的內容「銜接起來」;切記,包含發前場邊線球、最後結時間的攻擊、剩下1分鐘落後3分怎麼樣進攻等等的5人技戰術。


所以,你教練彼時「心裡有譜」的先發,還是需要用二個去帶三個板凳;那幾個比較差一點的先發,就以三個先發去帶二個板凳,然後著手進行5人團隊的攻守演練與對抗。這個階段的5人團隊,建議及早把「核心人物」挑選出來,讓他倆「嘗試」去帶其他4位球員;當然,這就自然會出現二隊5人競爭的核心人物對抗,讓他倆去「良性競爭」;也讓所有球員瞭解,球隊是以誰為主,該讓核心球員的特色發揮去進行攻守。



    因此,假如球員夠多的超過15人;甚至分配為三大組競爭都可以;此階段,你教練其實可以順便指導球員,怎麼樣利用「隊友特色」的2人或3人小組去打5人籃球。其實,以大學生來說,這樣的分配與安排,他們假如還看不出來誰是先發、誰是板凳、誰該扮演什麼苦工角色等等問題,這球員不是過於無知、沒見過世面的井底之蛙之外,大概就是自信心高過現實好幾倍的球員了。


    此階段還有三件和訓練分組相關的事要注意,一是功課的追蹤,那需要從休整期就延續下來的重要事件;因為,以新生而言,這段剛開學的日子加上練球,多數一定是壓力很大。所以,在休整期的5人分組,該5人的小組長,此階段就可以瞭解,他是否盡職了。


    所以,從運動訓練法去思考,此階段從準備期的沒有功課壓力,晉升到開學的功課滿堂等;尤其,包括球隊裡假如有些大學四年級,即將面對專題製作、準備研究所考試等球場外的生活壓力,你教練在訓練的質與量的控制、運動訓練裡講究的每周期之小高潮等,你都需要做好5人一組的「小組長」,對此的監測與控制。


    再者,從領導與管理學思考,運動訓練每周都需要安排一個「小高潮」來看;因此,在每個星期三或星期四,在1122的攻守訓練分組上,教練最好把球隊的二位「核心人物」,妥善安排在這一天去做良性競爭。這高峰訓練舉止,也可以讓教練從中逐日觀察,誰才是球隊最佳核心人物;這小高潮舉止的安排,更會刺激某些夠水準、且躍躍欲試的球員,在下一個星期的訓練課上有所期待。


    最後,同樣也是領導與管理思考;在鍛鍊期訓練上的分組,你教練要「隨機調整」。調整某些已經進步的球員,在訓練上,晉級去和更好的球員對抗;這是鼓勵、也是刺激,更是明確顯示,你教練的唯材是用。另一方面也需要調整,那些受傷返回球場、狀況水準還不是很好的復健球員;甚至包括,此階段球技進步幅度不大等類球員,向下修正,分組歸類去和水準較低的球員在訓練為同一組;這是信心恢復的安排,也當然是教練對這類球員鼓勵與支持的舉止。



四、調整期:從11月初至隔年的1月底這二至三個月,在運動訓練法思考,可以將之歸類為調整期;那是需要把所有球員的體能、技術、團隊戰術以及心理狀況等等,都調整到「可以比賽」的階段水準。也因此,市場上就衍生出,恰如其分可以提供給大學(或者說是學校球隊)參與的杯賽,像苗栗市籃委會每年所辦的中正杯全國賽;多數而言,這個階段你教練對「5人先發」名單,應該是說,已經心裡有譜。


所以,在訓練的安排上,建議教練在此階段的每個星期訓練之最後一天,例如星期五的訓練課之全場對打;你就需要安排那五位先發球員在同一組,然後讓他們凝聚力逐漸提高,也讓某些處於先發與板凳水準游離的球員明確瞭解:他們還有待努力,他們板凳球員在某些技戰術水準還有待加強等訊息。


此階段有些時候,可能因為平時星期一至星期四的5人「分組習慣」,讓某部分球員不自覺產生因材施教情況的「1+12」結果;所以,調整期裡的練習賽,教練團所觀察的5人先發名單,有可能會因為不是「經常聚集」的結果,分組對抗效率反而不佳。為此,怎麼樣及早修正訓練分組的安排;或者,在訓練的分組上,讓教練判斷中的先發五人,把他們增加一天的聚集去打練習賽,可能是調整期的重點。



    當然,以時期來說,假如是調整期與比賽前期的攻守訓練,為了追求「質與量」的效果,建議把22或者33最好的球員,平均分配去做相互的對抗訓練。例如22某攻守訓練,某先發控球就和預期的先發中鋒搭配,讓他倆去和,另一位預期的先發得分後衛,搭配先發大前鋒的組合,然後進行訓練上的分組對抗;這樣的訓練安排,在質與量的考慮上,是必要且優先的。


    延續前面小組分組的主題,從領導與管理的信心培養上,每個星期的小高潮訓練,例如星期三或者星期四,讓這些先發球員組合,突然去和板凳群末端的球員,做小組的分組對抗,其實在信心建立的效果上,多數都有正面的結果;有些時候或二個星期一次,在這個調整期55對打,或33對打的練習賽裡,建議,把先發球員裡,企圖心較差、自主訓練較消極、練習態度比較不理想的球員等,調整到板凳球隊裡以示警告,在領導與管理上,多數都會產生效果的。


    信心與信任是,訓練分組中在此階段,教練和球員之間相處裡最重要、也是球員心理準備與調整的事;所以,假如球隊人數過多,或者球員實力不相上下,甚至像虎科大男籃因為練習時間不足,進而球員各方面條件都變成難分軒輊等等,乾脆把球隊劃分為「二大組」去進行調整期以後,包括比賽期的形態其實都是允許的。


    為此,像今99學年度大專杯甲二級籃球賽預賽,我就把虎科大男籃劃分為二大組,然後進行「55」的盯人策略;就比賽結果獲得分組第二名晉級複賽、教練的領導管理沒有困擾等條件去檢視訓練的分組,我覺得是成功的。這和上個月我去台北擔任球賽轉播的球評,看到長庚大學男籃也是在三、四名之爭,採取55下的換人策略一樣;他們葉教練觀點也是,球員實力平均,大伙態度很好,讓全員動員去參與,效果會比較好的考慮是如出一轍。



五、比賽期:從隔年的1月中旬至4月全國分區決賽與全國總決賽等近二個月時間,怎麼樣把球員身體各方面的狀況,調整到「最佳狀態」,是這個階段教練該負的責任。此處,大部分教練要面對的有,球員受傷、受傷球員的復健痊癒與否、學生球員的期末考、寒假期間的訓練頻率、農曆過年期間怎麼樣操作訓練等等;尤其,那個期末考,對某些學校來說,那簡直是準備把某些球員逼走的一個重要時期。


例如虎科大男籃,每年只招收三位體保生,三年總共收九位;可也是連續三年以來,每一年都有一位體保生,因為功課不佳被迫退學或轉學等。因此,前面我們提到的,在休整期所進行的5位球員為一組的分組調配,那絕對是重要關鍵;好的學長當組長,他會把菜鳥的功課照顧的舒舒服服,包括介紹系上品學兼優的同學來照顧新人;那些不盡職的學長,則會帶引菜鳥吃喝玩樂,進而學業功課是「2/3」,這是教練該注意的地方。


切記:在大學,除了少數還打臺灣SBL籃球賽之外,多數的臺灣大學籃球選手是,需要注意功課的。


寒假、農曆過年期間,是不是繼續集中練球,可能是比賽期此階段所有球員的體能、技術、團隊戰術以及心理狀況等等,調整好壞的重要關鍵;多數而言,球隊總是只有75%的球員數到齊,甚至,比這個數字還低的「出席率」,則是教練頭痛不已的事。


問題多數在於,在臺灣很多大學生,總是利用寒暑假「賺錢打工」,藉以謀取註冊學雜費;像三年前我在基隆經國管理學院兼課,也協助他們籃球隊訓練,結果該隊三位極具優秀的球員,平常就要賺錢打工,寒暑假更是蠟燭盡量燒的拼命賺錢,你教練也是莫可奈何。


    回到比較靠近主題的討論,假如是比賽期的55全場對打練習之分組;在此建議教練你需要把,先發和板凳明確劃分開來,這是建立先發球員團隊默契的概念。其實,從NBA比賽的先發球員是「榮譽與身價」,臺灣的SBL先發球員也都是固定去思考,教練的領導與管理,往往是這些問題的重要思維;和前面調整期所談,這是「建立球員信心」,以及對「球員的信任」的重要訊息傳遞。


至於,有關比賽中分組調配,多數在第一節末段約剩下24分鐘左右,教練都會把體力比較差的先發換下,讓體力較好的先發,搭配二位或三位板凳球員,繼續在場上拼鬥;然後在第二節前段,再採先前已經休息、體力比較差的二位先發,去帶三個板凳打比賽。


這個舉止,多數考慮的是換人策略,主要思考也希望是,不要全部都讓板凳一齊在場,這容易招引不穩定、慌亂現象;所以,最近幾年的籃球教練哲學,也衍生出一個「8人輪替」的概念。那是一位控球後衛替補、一位2號與3號球員的雙箭頭替補,以及一位4號或5號內線球員的替補之概念;看最近的NBA季後賽,許多球隊這種8人輪替的現象更加明顯。這在在都是說明:訓練的練習賽、比賽的「5人組合」,其實都要往運動競技的「勝負」去考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