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天到來,不論在室內或戶外,在從事運動或訓練,面對「熱環境」該注意那些,以下提供給讀者參考;這也是臺灣體院「運動訓練法」的講義之一,其中包括部分資料取材自「運動生理學網站」。


 


熱痙攣(heat cramps):肌肉抽筋、大量出汗、疲勞、體溫正常。


熱衰竭(heat austion):虛弱無力、衰竭、頭痛、頭暈眼花、反胃、大量出汗、皮膚冰冷、體溫正常、脈搏急促、有時呈現無意識狀態。


中暑(heat stroke):不流汗、皮膚乾燥、頭痛、反胃、精神錯亂、步履蹣跚、體溫極高、頹喪、呈無意識狀態、有時造成死亡。。


 


運動時脫水和增加體溫間有什麼關係?


答:過度排汗導致大量失水將使血流量減少,導致排汗和蒸發的冷卻作用減少則體溫上升。


 


當您運動過熱時,您身體主要的心血管調節器是什麼?


:經由皮膚散熱89.5%。經由呼吸散熱10%。排尿和排糞0.5%。


 


體內熱之來源


:肌肉:肌肉收縮產生熱能,運動愈劇所產生熱能愈多。:代謝作用可產生熱。消化器官:食物之消化步驟中化學反應產生,也可產生熱能。食物之利用:醣類和脂肪可產生能量和熱。


 


熱散發形式


:幅射:熱量直接由體表幅射。傳導:和皮膚接觸之衣著可將熱傳導至外界。對流:體表附近空氣受到體表熱影響,而成熱空氣引起對流,而漸引起冷空氣之取代,使熱漸喪失。


 


視訊教學


答:在技術學習與模仿、收集敵情與動作、戰術收集等都需要優良視訊環境才能發揮效果。


 


準備運動過程聽音樂的意義。


答:音樂有高、昂、頓、挫不同節奏,隨著節奏快慢、歌詞而會改變人類心情。


 


噪音對運動選手的影響。


答:聲波刺耳、聲音干擾、不堪入耳言語等等對運動選手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與內分泌腺系統、毅力精神等等,都有莫大的影響。


 


高海拔場地:氧分壓降低因而攝氧能力降低(3%);如果快速到高地地區,二小時內出現高山病,頭痛、失眠、情緒激動、無力、嘔吐、心率不齊、呼吸受影響等,並伴有一些生理現象。


 


高海拔適應的機轉(為什麼要高地訓練):一是加強氧的運輸,二是提高組織細胞的氧利用率,加強細胞的有氧代謝能力。


 


高海拔訓練指導原則


一、高度:中等高度2000至2400m之間進行;而每二至四週應暫時離開這高度一個時期。


二、時間分配:大部分時間應該在中等高度的高原地區進行;訓練計畫要有規律的規定短時間停留在較低高原地區,亦即交替在中等高原與低高原區實施。


三、掌握訓練重點:著重保持肌肉的訓練,使它適於完成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工作負荷量(也就是不能因為高地訓練稍微不適就減少很多訓練)。


四、適當安排:安排此訓練時,是要在重大比賽前二週完成高地訓練。


 


熱疾病的處理


一、立刻脫掉患者衣物。


二、搬移至涼爽環境,施以淋浴、沖水。


三、送醫治療,並告知病狀。


四、送醫途中以海綿或毛巾沾水,不斷敷患者面部與全身。


熱環境下所著的服裝:寬鬆、少遮蔽、透氣、吸汗等為原則。


 


空氣不良的環境:分還原性與氧化性煙塵;注意儘量避免暴露在環境中。


一、還原性煙塵來自碳化物燃燒後,所產生的懸浮性顆粒、二氧化硫及毒性很高的三氧化硫。當還原性煙塵濃度過高時,身體會產生支氣管痙攣的急性反應,減低心肺耐力功能。


二、氧化性煙塵主要是車輛所排出的廢氣,再經日光照射之後所產生。包括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臭氧和多種寒氮氧化物的混合物。其中一氧化碳毒性最大,因為一氧化碳會和血紅素緊密結合,致使體內氧氣的運送與供應受到影響。


 


寒冷環境:研究顯示,低溫不只對爆發力、敏捷有所影響,對速度、柔軟度亦有所影響;因此,在寒冷地區、或寒冷環境比賽,利用有效的衣物保暖,包括等候時間都得注意保暖,否則不獨影響技術發揮,還容易發生受傷事情。


 


水份補充要領


1、訓練比賽前5~15分鐘補充約100~200cc。


2、訓練、比賽時,每隔10~15分鐘補充水份一次,量約100~200cc。


3、補充水份或飲料以4~12度c間最適當,目的舒潤喉部、降低體溫。


4、水或飲料中若需要添加礦物質無機鹽類(需經醫生指示),含量以每100毫升不超過0.2公克,過多會引起胃腸不良障礙、痢疾等。


 


運動與環境溫度(以下皆取自運動生理學網站)
  人體體溫反應身體的熱平衡狀態,一旦平衡受到破壞,體溫必定改變,因此要維持體溫的恆定,必須先在熱的獲得與散熱間取得平衡。人體的主要生熱來源是基礎代謝、肌肉活動(運動)、激素、食物的生熱反應、姿勢變化與環境等;熱的散熱方式則包括傳導、對流、輻射及蒸發等四種。


  人體在熱環境下運動,心肺系統要更加賣力,將肌肉產生的熱,藉由循環系統傳到皮膚表面,以便散熱體外。因此任何一個會造成心肺系統過度負擔或干擾散熱的因素,都會嚴重的破壞運動表現,增加熱傷害的機會。


  在熱環境下運動,除了會使體溫上升、心跳加速外,還會使耗氧量上升、活動肌群使用肝醣量增加,並且產生更多的乳酸,以致需氧量增加。當環境溫度接近甚至超過皮膚及身體內部溫度時,蒸發散熱便遠較輻射、傳導、對流來得重要。運動中之蒸發散熱就是流汗,而熱適應主要是在排汗的機轉及血流方面的調整。


  環境溫度並非是造成熱病的唯一因素,必須同時考量的幾個影響因子,包括:環境溫度、濕度、風速與輻射量。過度暴露於熱環境下,不但使作業(運動)能力降低,同時也會引起熱痙攣、熱衰竭與中暑等熱傷害。


  在冷環境下,身體核心溫度可能降低到正常的下限 (36度C)以下。這時身體會開始寒顫,增加身體產熱量,此時協調能力受損,語言與思維能力接著受到影響。當體溫下降至32度C 以下,寒顫減弱,並有行動不穩,語無倫次現象。在30度C 以下的低溫時,體溫調節失調,肌肉開始僵硬,呈半昏迷狀態。


  風冷指數是冬天從事野外活動對環境安全的重要參考指標,活動者應將風力對溫度感覺的影響,在活動前審慎的評估,以減少寒害發生。


 


熱環境下運動


  運動熱病死亡事件發生的氣候包括:高溫低相對濕度與低溫高相對濕度兩種情況。不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喝水,祇攝取食鹽片,最可能發生熱病。運動員流汗率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運動的強度、環境的情況、運動員的體能、運動員是否能適應熱環境、穿著的服裝式樣和數量。流汗的基本概念:汗水的張力低於血液,它所含的水多於鹽;一個人失水過多,則細胞外液的張力將大於細胞內液;細胞內的水將會流向細胞外,以保持滲透壓的平衡;血液內的水分流失,血中將存有高濃度的電解質;水分喪失過多,流汗的機轉將停止;導致體溫上升;血中的高電解質將會干擾心臟的正常節律。


 


1.熱平衡


  熱的散發:對流、傳導、輻射與蒸發。運動時,體熱的散發主要靠皮膚排汗來蒸發,每一克的汗水蒸發,可以散熱大約0.58卡的熱。如果熱不散發,人體體溫可能在一小時內上升1.5℃。


熱能的單位卡(小卡):身體組織的比熱為0.83Kcal/kg/℃,若一個人的體重為70公斤,則必須儲存58大卡的熱才能增加體溫1℃。在R=0.82時,一升氧的消耗可產生4.83大卡的熱。因此安靜時代謝的熱產生大約每分鐘為1.45大卡(0.3L*4.83kcal/LO2)或87kcal/hr。如果熱不散發,體溫可能在一小時內上升1.5℃。假設運動員從事平均每分鐘2L耗氧量的活動達1小時,如果熱不散發,體溫可能上升8.7℃。


 


2.體溫的調節


  體溫調節系統:在於維持穩定的內部體溫,安靜時的37℃體溫稱為對照溫度(reference temperature)。依賴下列要項來執行其功能:溫度受納器或感受器、刺激致使反應器或器官發生調節或矯正,以及有關中樞協調受納器傳來的訊息及反應器產生的調節動作。


  人體的溫度的受納器至少有二,一個在腦的視丘下部(中樞受納器),感受流經腦部的動脈血液溫度變動(華氏0.2-0.5度內的變化);一個為皮膚(末梢受納器)。兩個受納器皆包括兩種形式的感官器(sensors),一個感受熱,一個感受冷,感受環境溫度的變動。中樞與末梢受納器都連結皮質和視丘下部的溫度調節中樞,產生隨意的與反射的調節動作。


  溫度調節反應器包括骨骼肌、平滑肌、輸送血液到達皮膚的動脈、汗腺、甲狀腺、腎上腺素和副腎上腺素。視丘下部的溫度調節中樞是以對照溫度為主要的溫度調節基準,對照溫度則會受到末梢受納器的調節,在熱環境對照溫度下降,在冷環境對照溫度上升。


 


3.熱環境下運動與熱病的發生


  運動時主要的散熱方法:皮膚血管擴張以增加皮膚血流量,從事循環的調整。增加汗腺分泌以蒸發的方式冷卻皮膚。人體內部主要的體熱來源是肝臟與骨骼肌。在熱環境的運動情況下,在最初的30分鐘左右直腸溫增加至一定的水準,然後維持此值直至運動結束;皮膚的溫度則會因為對流和蒸發所產生的冷卻效果而些微下降,而且一直持續下降到運動結束。這種體內與皮膚的溫度梯度增加現象,有助於體熱的排除。長時間運動,很少會形成體內溫度或直腸溫度的過度增加,在此環境下幾乎所有代謝產生的熱皆可以輕易地由循環和催汗運動來調節。


  在熱環境長時間運動,因為環境溫度與皮膚以及皮膚與體內溫差的下降,造成身體散熱時的阻力提高。濕度增加時,以因為汗水蒸發時的阻力提高而增加蒸發散熱機轉的障礙。長時間運動,身體必須循環更多的血液和分泌更多的汗水,以便排除身體產生的多量體熱。在22℃(相對濕度45%)與35℃的(相對濕度50%)情況下,每小時運動的排汗量分別為0.4公斤與1公斤。在熱環境運動的最嚴重影響,在於身體的大量失水,將使血流量減少。最好的補償方法是飲用和汗水一樣成分的水分,即飲用每公升含1-2克的鹽水。水分的補充不能只靠口渴的感覺來飲用,因為口渴的機轉是費時而且趕不上人體的水分需求。


 


4.運動員的熱病


  熱衰竭與中暑是過度暴露於熱環境下的熱病。一般人比較不會發生熱痙攣與熱衰竭,但是運動員因為:高度的競爭,易於過度地努力。·需要穿著笨重的保護器具,增加散熱的阻力。¸教練可能不讓他們在長時間的競賽中喝水,以致降低耐熱能力。


  醫學學院對在熱環境下舉辦馬拉松賽提出一些建議:


a.長距離賽跑不應在濕球溫度高於28℃下舉行。


b.白天乾球溫度高於27℃時,長距離賽跑應在早上9時前或下午4時後舉行。


c.主辦單位有責任提供含有少量糖(每100ml水中含有2.5gm葡萄糖)和電解質(每公升溶液低於10毫當亮或230mg的鈉,和5毫當量或195mg的鉀)溶液。


d.比賽中運動員應時時喝飲料,比賽10-15分鐘前飲用400-500ml飲料。


e.規則禁止在馬拉松賽中的前10公里設立飲水站,但在10公里以後,沿道應該允許飲用飲料以資補救。


f.運動員應該學會知道一些熱傷害的早期徵兆,一旦發生立即停止比賽,以防止發病。早期徵兆包括:胸部河上臂豎毛、發冷、頭部震顫的壓迫感、不穩、噁心和皮膚乾燥等。


g.主辦單位應備有醫事人員以便照顧可能的病患。


 


5.熱病的預防


  預防熱病的方法:攝取適當的鹽和水分、對熱的適應、認識運動、服裝和環境溫度等所產生的限制。


水分的損失如果達到體重的2-3%,即對於運動成績有害。最好的水分補充方法:常喝而量少。最好的鹽分補充方法:水分喪失在6磅(2.8公斤)以內不必額外補充鹽分,鹽分可以由一般飲食中彌補。如果要攝取鹽分時,也必須大量補充水分,否則將導致嚴重的醫學上問題。


熱環境下從事運動訓練5-8天,即能發生熱適應效果:心跳率下降、血流量增加、血壓適當調整、排汗量增加、減少作嘔、減少暈眩與減少身體不適。間歇訓練的效果有50%來自於熱適應。為了熱環境的考慮,運動時衣著應以短袖、質鬆、淡顏色的運動衫為主,不要穿長襪、不戴頭盔,在休息時應盡可能的脫掉衣服,以暴露皮膚。有熱病發生時應:a.立即脫掉所有不必要的衣服。b.立即用冰水或冷水冷卻身體。c.叫救護車。d.在送醫途中用海棉或毛巾沾冰水冷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徐 的頭像
    老徐

    老徐籃球園地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