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籃球界認為,韓國男籃身高、對抗性、準確性不足等會是亞洲運動會籃球賽窘態主因「http://voice.hupu.com/cba/1761958.html」;假如可以,就讓我們從訓練、指導法兩大概念,以另類角度去看待這事情。
『身體對抗性從何而來?』
看到菲律賓在世界杯的拼鬥阿根廷,以及伊朗的窘困,然後,
看到這則韓國隊男籃新聞說身高、對抗性、準確性不足是窘態;你籃球教練是否認知相同呢?有三項「相異觀點」和各位分享。
首先提出觀點是,請各位觀察一下,韓國男籃多數球員上半身(包括手臂、肩膀等),是不是都比菲律賓、伊朗、甚至於比中華台北男籃的球員還不如?這在運動競技場上會發生什麼事?
從「muscle is power(肌肉就是力量)」的術語去看,假如你競技選手的上半身肌肉都明顯不足,也不如對手,你還談什麼「身體對抗性」?這包括像,一個籃球選手的「仰臥推舉」能力都不到100kg,你在禁區裡,憑什麼去卡「體重130kg的球員」位?
另外值得討論的是,韓國隊男籃多數球員的上半身,為什麼會如此單薄?這裡相關值得討論的是,臺灣很多籃球選手的重量訓練,只喜歡做上半身,或者只喜歡做下半身的,會不會和韓國男籃的問題如出一轍?
『身高還是防守問題?』
另外提到的韓國男籃身高不如人問題;我們這樣思考:像現在2014年的美國男籃,以及二年前2012年倫敦奧運的美國男籃等,他們也都被外界評價為「身高不足」;可是,看過美國男籃比賽的球迷應該瞭解:這兩支美國男籃都不以身高不足為由,並都以「防守制勝」。
然後我們要提醒球迷的是:請問你們看到韓國男籃的「對持球防守施壓的很緊迫」嗎?你們看到韓國男籃的球員,有像似中華台北的戴維斯樣的「守門員」,防守時處在禁區幫忙並封阻的技術與觀念嗎?
假設韓國男籃這兩項防守都不如台北,更不像美國男籃的「兇悍防守」,然後以身高不足去找「輸球理由」,這會不會在「訓練主軸」上偏離主題?
韓國男籃現在防守基本上比中華台北還差,這是簡單又客觀可以觀察的;所以,想當然,當你韓國男籃身高又不如人的時候,憑什麼去贏對手?
『是準確性還是戰術選擇問題?』
三要談的是韓國男籃準確性問題;幾個簡單思考的事是,當你們韓國男籃球員的「個人跑位能力」不足以擺脫防守,或者,韓國男籃球員就算跑位擺脫獲得得球攻擊,可是「空檔並不是很大」的時候,你們韓國男籃的命中率憑什麼會高?
尤其,現代各國的防守技巧與觀念,都已經進步到要迅速緊貼(close out)去影響投籃者命中率;可是,你韓國男籃球員的對抗性又不足,因此在防守者衝出、貼身(close out)防守情況,運球過人者遭到身體的對抗,進而在抗壓性不足情形而影響到命中率,這是可想而知的事。
如果,你們韓國男籃的進攻,又缺乏純熟的小組與團隊的組織,進而創造射手的空檔;那麼,你們韓國隊男籃憑什麼談「準確性」?這就像最近二年的中華台北女籃,面對日本女籃一樣,比賽中很難得拿到球,拿到球的時候不只氣喘如牛,更沒有多少空檔得以攻擊一樣。
再者提醒球迷思考的是,四年前,韓國國家隊打的是非常標準的擋切戰術(motion offense);不論是捲曲切或深切再結合3分線圈頂區的對持(運)球掩護戰術等,分工合作概念相當明確,進行組織掩護過程所產生的攻擊點,也和檔切戰術所求的一致:到處可見空檔。只是,才學習了二年,韓國男籃卻拋棄了那兩年不是純熟的擋切戰術,變化、恢復成過去韓國隊的傳切戰術。
如此一來,當對手體能、防守技術與觀念等都進步的時候,你韓國男籃憑什麼去尋求「較大空檔」?也就是,當你韓國男籃選擇「短小精靈」的策略與戰術時,你球員卻沒辦法從中獲得空檔攻擊,你們教練團奓求什麼命中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