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1年11月26日所撰舊文,在此提出提供給讀者參考
NBA這個2001至2002球季,從開賽至今,各隊都打了近十場球,欣賞了其中幾場球賽,也看各方報導總論;大家對本賽季修改的規則提出不同觀點,各隊教練褒貶不一,對各隊戰績當然影響也有。而所修改的部份規則,大家有志一同的微詞,重點在於允許部份的區域防守。
其實對NBA稍有研究的人大抵都瞭解,這十幾二十年來,規則的修改都略帶有一些商業氣息;從最早期的三分線,到去年球季的手部不合法動作(Handchecking),今年的允許部份區域防守等等,都有些以觀眾、球迷引導規則之意。個人對NBA規則不甚熟悉,因此,只針對所知的影響和各位聊聊。
團隊防守多些變化
允許部份的區域防守後,發現有些球隊採取的方式,有所謂的一盯人四區域,或二盯人三區域,甚至全然區域防守等等,當然也有一成不變的盯人防守;如果球迷對戰術不是很熟悉,恐怕也是「一頭霧水」,不知其防守然。因此,這些防守變化,也有考驗球迷功力之效;看來我們這些球迷,也要用功研究才能享受這些樂趣。
各隊教練如何因應,是我們球迷看球的重點;例如某一球隊遭遇不同隊伍,就有不同的團隊防守陣式。如果我們能從「為什麼教練會採取這樣防守」來思考,想必會悟出許多樂趣;另一方面,球迷若能理解NBA各隊球員進攻特色與優點,想必也能悟出對付該隊「適當的區域防守」是什。
多製造一些濫投
當某隊佈置區域防守時,我們發現一些非射手型的球員,在寬闊的空檔下儘情出手;本身命中率不高,結果「濫投」就出現了。如果有機會統計,原來上球季投籃命中率高的球員,本季可能會提升;但上球季命中率不高球員,經過區域防守下的濫投,投籃命中率應該會降低很多。
以球迷角度觀之,這些濫投球員接下來應該壓力會越來越大;積極苦練的,可能轉而成為隊上明星。消極怠惰的,面對的則不只是教練、隊友的批判;就連球迷、觀眾也會「噓聲以待」!以身為現實職業球員論,是載沉抑載浮,端看濫投後的心態矣。
身材影響性降低
由於允許採用區域防守,因此,恰好彌補了一些缺乏高大球員的球隊缺點;畢竟在NBA所有球隊,也不是隊隊都能稱心如意的擁有高大球員。如此一來,有關高大球員影響球隊戰績的理由,就被壓抑、降低到最小程度;雖如此,但個人還是存疑,區域防守真能帶給球隊轉機嗎?
而過去大家一直都認為,「身高會影響球隊成績」的概念;反而這時候變得淡化了,就因為有了區域防守可以彌補這點缺憾。所以,沒有高大身材的球隊,或許已經開始「編織季後賽」的美夢;另一方面,進而也可印證,身材真的不是球隊戰績的主要影響因素,這個答案或許在季後賽就會分曉。
射手的重要性
本來區域防守就有某部份的空間,在某時間會有些許的空窗期;因此,假如有某球隊教練善用區域防守,卻經他隊教練無所不用其極的佈陣設計後,射手就成了各隊的「殺手」。也因為如此,我們才看到有一盯人四區域或二盯人三區域的防守陣式。
此時射手的重要性,忽然比起高大球員的需求暴增,是這次規則修改可以預期的;因為假如某些球隊不能擁有穩定的射手,對手勢必以區域防守對待,屆時防守效率提高、防守籃板鞏固後,穩操勝算的機會就提高許多了。
內線球員技術需求增加
經過適當的區域防守佈陣,禁區裡面呈現前所未有的壅塞;因此,想在這球季NBA的禁區內線討生活的球員,相關技術就變得非常重要。而原本只有「一招半術」想闖NBA的半調子球員,恐怕不能悠然生存了;這部份可能在季後賽之後便知續約與否。
過去單純在低位或高位一對一單打的技術,假如經過教練精心設計區域防守,不善於策應或不能將技術全面化提升的內線球員,恐怕只剩幫隊友掩護、搶搶進攻籃板的份了;也由此我們可以祈待,不待季後賽結束,將有內線球員痛定思痛的閉關自修,在季後賽將是煥然一新的不同面貌與技術展現。
個人防守缺點多些遮蔽
允許部份的區域防守,另一頭也出現了有趣的景象,那就是個人防守的缺點,會因為部份區域隊友的協助,遮蔽了其防守技術不足的困窘;這一遮蔽,也帶來球隊轉弱為強的契機,因為過去防守的盲點與缺陷,已經變為填補完成的「銅牆鐵壁」。
過去身材不佳或防守技術拙劣的球員,現在只要他還有「利多於弊」的優勢,經過教練精心設計,那些「引以為痛」的防守缺憾將消失無蹤;同樣的,過去防守不佳即將被球隊淘汰的球員,可能也會因為區域防守而帶來「存留NBA的生機」,這可能是出乎大家預料之外的。
切傳與大角戰術盛行
也由於佈陣區域防守後,幾個防守死角,諸如幫忙防守產生的外圍空檔,集結強邊所造成的弱邊大空檔等,都是各隊設計戰術的主軸;因此,切傳與弱邊大角的攻擊方式,將會主導這個球季的各隊進攻型式,看了幾場比賽之後,確實也是如此。
那麼在甲隊有政策,乙隊有對策之下,雙方教練與球員鬥智,就足以讓身為球迷的我們,享受這NBA的樂趣矣;若不幫忙防守,在許多球隊都有一位可以一打二能力情形下,勢必會蹂躪禁區無疑。若幫忙防守,那外圍空檔的補位或輪轉,當然也會成為球隊的痛;如何因應,是學問也是技巧,進而造成善於切入分球的球員需求大興其道。
善切入球員將趨明星之路
善於切入單打球員在這波規則修改下,也是大紅特紅非常吃香人物;事實上不論是業餘或職業球隊都一樣,破壞區域防守的主要戰術,歷年來都以設計射手與安排球員切入禁區,進而破壞區域防守形狀來攻擊。像上述切傳,不論是傳外圍或給內線吊小球等,都是區域防守的痛。
總的來說,現階段各隊若佈陣區域防守,應該是對手小前鋒這個角色和得分後衛兩人,需挺身而出擔任球隊攻擊重心時候;而過去幾年,大部份球隊都以內線大前鋒或中鋒主導的球賽,會不會因此而改變,目前看了近十場球賽下來,只有在佈陣區域防守下才有些微改變,若區域防守持續熱絡到球季結束,這存疑恐怕有待印證了!
轉換快攻較精彩
也由於允許部份的區域防守,因此在佈陣轉換快攻時,就顯得較簡單、效率更高;因為,假如佈陣區域防守,一些球員就有了固定的「防守位置」。屆時的轉換快攻走位路線,將更單純、更有效率,那這轉換快攻就相當有看頭了。
例如某球員若是二號得分後衛,在區域防守佈陣時,就可安排在球場右側,以轉換快攻的雙箭頭看待,他的行進路線幾乎可以在不到兩秒鐘即可到達攻擊區(日本國家女籃的要求是2.5秒到達);和過去不定點、不固定位置起跑比較,顯然差異蠻大,所謂的快攻「雙箭頭」,將名符其實矣。
季後賽會大量採用區域防守嗎?
這問題是個人極其祈待的答案;現在大家不定時、不定對象的採用區域防守,久而久之大家若見效果不錯,季後賽是否會依樣畫葫蘆,來個非專利的盜用不得而知。茍若如此,季後賽恐怕會帶給許多NBA教練不短的頭痛時間。
問題是季後賽晉級球隊都尚未明朗,所以這疑惑恐怕也得等到明星賽後,大家才有方向可以猜測;而個人預測的是,除非某些晉級季後賽的球隊,擁有穩健射手或內線球員攻擊火力足以造成很大傷害,否則,季後賽應該以也盯人防守為主矣!
就讓我們球迷拭目以待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