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肆、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結果


 


    本研究結果如下表:


 


表二受訪者教練訪談內容資料




































































































教練


代號



輸贏內外在因素



原因



迷信


與否



迷信原因或


不迷信原因



A



內在(信心)



沒有信心什麼都不用講





平常練球最重要



B



內在(信心)



信心佳士氣就好





認真練球才是重要的



C



內在(努力)



不努力再好技術都沒有用





賽前不遇到喪事(喪事總是難過,不好的事)



D



內在(能力)



能力不好不用打了





沒有什麼理由



E



內在(信心)



信心好鬥志就高





完全看球員表現



F



內在(能力)



能力差一級以上再怎麼認真還是打不過人家





讓球員把平常練習發揮



G



內在(能力)



能力是贏的基本條件





拜若不練也沒有用



H



內在(向心力)



團隊向心力好球隊才會堅強





不在意相關訊息



I



內在(能力)



能力好不論對手多強都可以克敵制勝





比賽不穿黑色衣褲(中國人著黑色衣褲是不好的)



J



內在(信心)



信心充足拼勁十足





按照實際情況參賽



K



內在(能力)



能力強比賽當然容易贏





選擇幸運顏色(她會帶給我好運)



L



內在(努力)



不努力談什麼





做多少算多少



M



內在(能力)



各方能力好打起來就輕鬆





賽前不刮鬍子(比賽不會被刮)



N



內在(信心)



信心不足努力也沒用





比賽不穿黑色衣褲(中國人著黑色衣褲是不好的)



O



內在(努力)



努力可以彌補任何不足





比賽要靠實力(迷信不合理)



 


二、分析與討論


(一)輸贏因素


從以上資料表顯示,在15位教練裡頭,全部對比賽輸贏因素選擇內在,沒有教練選擇外在因素;選擇內在信心的有5位,所佔比例33.33%,選擇內在努力的有3位,所佔比例20.00%,選擇內在能力的有6位,所佔比例40.00%,選擇內在向心力的有1位,所佔比例6.67%;其中選擇內在努力、內在能力的共有9位佔60.00%,這些優秀教練比例符合Bar-Tal(1978)和Weiner & Kulka (1970)所談,高成就動機者的成功歸因


 


對比賽輸贏因素選擇內在(信心)的教練觀點分別是,沒有信心什麼都不用講、信心佳士氣就好、信心好鬥志就高、信心充足拼勁十足、信心不足努力也沒用;也就是,從以上優秀教練所選擇內在信心理由是,沒有信心什麼都不用講、努力也沒用,信心佳士氣好、鬥志高、拼勁十足。


 


對比賽輸贏因素選擇內在(努力)的教練觀點分別是不努力再好技術都沒有用、不努力談什麼、努力可以彌補任何不足;也就是,優秀教練所選擇內在努力理由是,不努力再好技術都沒有用,而努力可以彌補任何不足。


 


對比賽輸贏因素選擇內在(能力)的教練觀點分別是能力不好不用打了、能力差一級以上再怎麼認真還是打不過人家、能力好不論對手多強都可以克敵制勝、能力強比賽當然容易贏、能力是贏的基本條件、各方能力好打起來就輕鬆;也就是,優秀教練所選擇內在能力理由是,能力不好不用打了、再認真還是打不過對手,能力好可以克敵制勝、比賽當然容易贏、比賽就輕鬆、是贏的基本條件。


對比賽輸贏因素選擇內在(向心力)的教練觀點是,團隊向心力好球隊才會堅強;也就是,優秀教練所選擇內在能力理由是,團隊向心力是球隊強弱指標。


 


(二)迷信與否


從以上資料表顯示,在15位教練裡頭,選擇不迷信(或忌諱)的有10位,佔66.67%,選擇迷信(或有忌諱)的有5位佔33.33%。


 


選擇不迷信(或忌諱)的教練觀點分別是平常練球最重要、認真練球才是重要的、完全看球員表現、讓球員把平常練習發揮、不在意相關訊息、按照實際情況參賽、做多少算多少、拜若不練也沒有用、比賽要靠實力(迷信不合理);也就是,優秀教練觀點是,平常練球能認真最重要,求神拜拜若不練球也沒有用,比賽就依據球員實力參賽,儘量讓球員把平常練習發揮,並且做多少算多少,不必在意相關訊息。


 


以上選擇不迷信的優秀教練所述,就像前日本巨人隊職棒名教練川上哲治在他所著「惡的管理學」裡認為(賴山水譯,民73):當一個教練設若在擬訂一個作戰計劃時,或一位球員準備出賽時,都還要卜卦或避諱什不祥之物,以教練來說,這是瞞不過部署,是不能獲得部屬的信任;以球員來說,這是躲不過教練精銳的眼睛,用川上哲治的觀點認為,這是教練或球員本身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不足造成。


 


選擇迷信(或有忌諱)的教練觀點分別是賽前不遇到喪事(喪事總是難過,不好的事)、賽前不刮鬍子(比賽不會被刮)、比賽不穿黑色衣褲(中國人著黑色衣褲是不好的);也就是部份教練認為,賽前不做禁忌或觸霉運的事,並避免接觸哀傷之景。


 


以上選擇迷信或忌諱的優秀教練所述,就像在歸因理論裡所說,人類面對一件事情情況下,對未知的事成或事敗,心裡總有一些盤算,此部份如同Weiner(1981)歸類歸因來說分:1、可控制的(不可控制的);2、穩定的(不穩定的);3、內在的(外在的)等三立體向度;所以,從運動心理學觀之,當比賽看到某位教練髮髻不理時,推論此教練必有他心理對未知充滿著不可控制、且不穩定的、並認為比賽結果是外在(受外來人操縱)的因素。從理論上看,顯然這位教練之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不足;在歸因理論中,這種也可稱之為自我保護策略(ego-protecting strategy),亦即他若失敗,會歸罪外在因素;像Mann(1974)研究認為,有些失敗的球迷歸罪在運氣與裁判不公上一樣。當然,以上是屬於自利假設(self-serving hypothesis)推論,如果這球隊技、戰術超人一等,還要迷信、髮髻不理?如果,這球隊超強,還會歸罪於裁判不公嗎?在運動心理學上來說,自利假設推論,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台階。以運動心理學觀點,它是一種社會認知,經過自我參酌思想(self-referent thought)的察覺後,分化成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高與低兩向度,經過這高與低兩者不同認知後的一些行為;因為以高級競技場上理論而言,專注應是球員首要之務,談髮髻不理、裁判不公等,不過轉移對方注意力吧,對本身毫無益處;像許多教練或球員在賽前經過適當的口水、心理喊話戰後,不敢再致力於這些口水戰場,不外乎有此體認,尤其身為教練,本身該為敗戰負全責,這是不變的法則,以歸因的自利假設推託失敗之理,對教練本身毫無助益,亦是自我參酌思想察覺後,低自我效能的表現。


 


在教練或球員本身諸多迷信(或忌諱)行為中,以運動心理學觀之,它是受自我效能預期之四項主要訊息來源,1、過去成就表現(past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影響最大;人都是這樣,有了一次成功經驗,心裡頭總惦記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經驗,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嘗試,當屢試不爽信以為真後,這過去有效成就,諸如賽前不理髮髻、綁紅髮帶等就成了不變的真理,若非當事者,實難以相信這是什麼科學?再設若以此「真理」傳遞到其他教練,2、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就會感染週遭教練,造成一股風潮,此乃相識者目睹有位教練有此經驗替代下造成;更甚的是,假使某隊教練這種迷信(或說習慣與忌諱)行之有效,3、社會或語彙上的說服(social or verbal persuasion)已經擺在眼前,ㄟ,他隊教練照本宣科,各教練就來個白色髮帶照抄不誤;問題是,自我效能預期之四項主要訊息來源,最後乙項,4、生理覺醒(physiological arousal)不只每隊不同,每個教練更不相同;所以,有朝一日,這種習慣失去效用之後,在自我保護策略(ego-protecting strategy)下,立即有了許多版本解讀。這種歸因理論,在裁判不公方面,更因若干媒體的濫用數據(date),使得許多教練或球員,不斷利用自我保護策略,將之變成四不像的資訊(information);什麼我隊打了那麼多場球,為什麼只得到幾次罰球而已?為什麼同樣動作,某球員判的是惡性犯規,本隊卻判奪權,還停賽一場,我們就輸給裁判等等云云,以運動心理學觀之,輸球雖然有許多理由,但,牽強附會的解讀,是否會妨害球隊尋求改善的契機,恐怕才是英明的教該注意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徐 的頭像
    老徐

    老徐籃球園地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