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0.11.28陳金雄發表於薪傳籃球教練雙月刊第三期


 


    承徐武雄先生抬愛,叮嚀本人務必將從事二十餘年的教練生涯,所累積的一點經驗提供出來與諸位先進分享,且指定要談及「球隊的整合」這方面的題材;在感佩武雄兄獨資創辦「薪傳籃球教練雙月刊」,且免費贈送教練們閱讀,旨在充實國內籃球教練資訊,藉此提昇籃球水準之餘,也樂於將個人經驗所得就教於諸位先進。


    二十多年來,本人與籃球教練結下不解之緣,除了擔任國中、高中等基層教練工作外,自民國八十二年迄今也一直參與社會甲組教練工作;因此對球隊的訓練與整合工作感觸尤深。


首先談一談,本人以前所帶領的蘇澳國中男生籃球隊;由於環境的關係,宜蘭地區籃球資源難尋,所以水準無法提昇,再加上學校老師及家長濃厚的升學主義觀念作祟,學校代表隊十二位成員常常無法湊齊,校內優秀選手根本無法參加。因此,代表隊的成員往往都是二、三流角色,基本條件及體型皆無法與法與他縣市相比較;而球隊的成立至比賽期,至多只有半年;因此球隊訓練目標、方式、球技的磨練以及心理建設等,常令我大費周章。


而宜蘭高中籃球隊情況雖然比較好,但也好不到那裡;美其名全縣最好的籃球選手都在宜蘭高中,但實際上縣內好手寥寥無幾,想找身高在一九0公分 以上的球員,簡直是緣木求魚,就連身高在一八五公分以上的球員,還真是奇貨可居呢!


至於社會甲組部份,除了台灣銀行及台啤籃球隊因財力雄厚,好球員容易網羅;其餘的球員都屬於玩票性質,好手來源不佳且容易流失。因此在打完籃球聯賽之後,球隊總是忙著重新組合,教練又需要忙著訂定新的訓練計劃,忙著重新整合新的隊員。


    有關「球隊的整合」,本人認為可分成球技的整合及心態的整合。許多教練特別強調球技的整合,個人認為心態的整合尤為重要,這裡特別列舉兩個例子印証:


其一是民國八十二年第一屆亞洲盃二十二歲級中華男籃代表隊,於 四月三十日 匆忙選出十二位國手, 五月二日 集訓, 五月十九日 前往香港參加比賽;事實上,中華隊在出國比賽前是不被看好的,因為在十八天的集訓中,羅興樑、黃春雄要參加中華成人代表隊的集訓,劉義祥回宏國參加訓練,因此十二位國手在一起集訓的時間不到五天,但是在總教練李鴻棋的領軍下,球隊的凝聚力非常的堅固,在眾志成城的努力下,力克強敵勇奪冠軍。


其次再談到大華建設這支球隊,在接到 閻家驊 先生通知要籌組一支球隊,參加八十七年社會甲組籃球聯賽時,距離比賽時間相當接近,好手都已被其他球隊挖掘殆盡;最後只能找一些被「遺棄」的球員,這些球員體型球技並不突出,但對籃球是非常的熱愛。十二位球員中僅「小黑」陳建州稍具知名度,而在球員找齊確定陣容,距比賽時間也僅短短五天時間,加上借場地的折騰,大華建設籃球隊從成軍到上前線打仗,也只練了兩天共四小時,不得已只好利用「以戰養戰」,最後在大家同心協力拼戰之下,終於榮獲第三名。


    本人提出這兩個案例,最主要是在強調:球隊的凝聚力往往是促成一支不顯眼的球隊,在比賽時過關斬將擊潰強敵的致命武器。


    由於身兼國中、高中及社會甲組三種類型截然不同球隊的教練,因此在擬定訓練計劃方面也就要有所差異;本人在擬定訓練計劃前,都先做三次左右的全場練習,當然這些全場練習事先都經過設計規劃,從練習中找出球員的特色及缺失,掌握了球員的特性,方能確定球隊的風格走向,訂定球隊訓練方針。


在此特別呼籲:身為球隊教練務必瞭解及掌握球員特質,因為球員參加球隊的目的是希望在比賽中能有機會上場一展身手,並有良好的表現。因此教練如能瞭解球員的特點,就可在平時訓練時,給予特別的強調,讓球員也能瞭解自己的能力,並給予鼓勵加強其信心;比賽時方能適時上場表現,使球員有著強烈的參與感,如此球員與教練之間,亦能產生良好的互動關係。


   「帶兵帶心」,相信這句名諺是,每一位教練奉帶球隊中的最高準則,如何能使球隊的戰鬥力發揮到極限,如何使球員樂於接受訓練,要達到此目標,教練必須多花些心思、設計訓練內容及溝通,讓球員深信,只要認真接受指導,對本身的球技有絕對的助益,對球隊的戰績有著正面的提昇。


其次在比賽過程中,讓球員在適當時機都能上場競技,球員表現良好時,給予喝采讚掌;在表現失常時,若球員已賣力盡責,則非但不能苛責,且應予以鼓勵安慰;對只求個人表現而無視球隊團體作戰力者,應給予適當的懲處。如此球隊上下必能和諧相處同心協力,對球隊戰績必全力以赴,為全隊的榮譽付出全部心力。


    以上僅以數十年教練生涯中部份「感覺」提出與籃壇先進共享,也期盼在個人拋磚引玉下,能有更多先進們共同加入『薪傳籃球教練雙月刊』的行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