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註:此文已發表於「1999年國際大專教練學術研討會


壹、緒論


  長久以來,運動教練的領導行為應該採用那種方式,大家都討論不休,到底那一種領導風格才有最高的成績、工作滿意度、群體有效性、團隊凝聚力以及達成目標的可行性等,都不一而是(洪光遠譯,民81)。而此時國內一些研究者,卻早已經開始關心運動教練這些領導者在不同情形下,普遍產生的心理問題,諸如壓力、倦怠(Burnout)(徐武雄,民85;徐武雄,民86;張宏亮,民80;張宏亮,民83)等。


  國內對於運動教練的心理問題,諸如壓力、倦怠(Burnout)等研究目前猶不多,在各種聯賽(包括職業運動)興盛同時,運動教練必會遭遇許多心理上問題,就因為解決問題的過程,其行為會因運動教練個人動機和人格上差異而受影響,亦即潛在的個人差異會導致不同的領導行為,並決定運動教練是否會因此而倦怠(DaleWeinberg1989)。所以,大家是不是應該多付一點關心來談運動教練們的心理問題?


 


貳、倦怠


 


一、何謂倦怠


  倦怠症候群包含很多,它是行為的、情緒的、生理的、心理的,其發展所呈現出來的複雜是相互作用,相關連的(DaleWeinberg1989)。基本上,倦怠的由來和起源的概念是在需求之間的不平衡,而引起的壓力和瞬間短暫的情緒反應於以焦慮感、緊張感、疲勞和疲憊為特徵的不平衡(Cherniss1980)。可見倦怠的症候群發生不是偶發性的壓力反應,而是多天慢性的壓力經由時間累積而成,特別是環境中最大的壓力(Patrick1981)。Lazarus1990)與Smith1986)對倦怠做一個比較明確的註解,即:長時間都暴露在知覺壓力,瞭解壓力原因,並尋求解決之道,而因個人才智有限,或尋求支援時不得其果,或尋求支援卻得反效果,所導致的心理的、生理的負面反應。


 


二、教練壓力來源


  既然倦怠是經由長時間壓力累積而來,應從運動教練壓力來源深入探討、瞭解。


  就運動教練在組隊、訓練、比賽過程中,本來就有壓力,從角色的定位(如教師兼任教練)、變化的環境(如增加工作需求、過多的工作負荷、角色衝突、升遷和享有職位的壓力等),和個人過多、過高的期望、個人企圖努力來滿足專業理論與實際,和私人的需求等壓力來源(Seldin1987)。還有像球員間情緒起伏連續的交互反應、對比賽勝負預測而產生的壓力,和面臨了失敗所產生的壓力、必需花費長時間以安排訓練課程、詳細的擬訂訓練計劃、與安排球隊各種活動、為球員爭取獎學金、爭取球員資格、面對媒體報導壓力、處理球員父母對球員各種關懷、以及贊助者對球隊期望等(CaccescMayerberg1984)。教練本身升遷機會太少、工作沒有保障、教練薪水太低、教練福利不佳、教練津貼太少、對教練獎勵不夠、運動資訊不充份、擔心選手學業成績、缺乏社會支持、擔心選手運動傷害等(張宏亮,民83)。還有像比賽輸贏、學校支持與否、球員沒空練球、功課不佳、球員基本動作不佳、裁判偏袒、家長過度關懷、球員練球態度不佳、球員無故離隊、球員間人際關係不良等(徐武雄,民86)。


以上都是教練壓力來源,壓力來源如果像前面所說,經過長期累積沒有妥善處理,就容易產生倦怠了!


 


三、倦怠的症狀


  倦怠的症狀很多,也比壓力症狀明顯,諸如情緒疲憊和憂鬱感覺,以及會降低個人對工作的成就滿足感(MaslachJackson1986)。還有對工作會有倦怠感、經常失眠或疲勞、容易有攻擊性行為、凡事有被動感覺,假如高程度的倦怠,個體比較容易罹患物質濫用和心理精神病,並易發展出負面的自我概念,以及發生工作表現很差等(Maher1983)。更甚的是,倦怠會使個體產生器官功能性缺失,甚且會讓患者想完全脫離專業的工作,不敢面對專業工作(ManciniWuestVantineClark1984)。


就由以上說明,Smith1986)將倦怠分類為三個向度,一為情緒疲憊(Emotional Exhaustion),二為客觀化(Depersonalization),三為個人成就(Personal Accmplishment),由此也可概略看出倦怠症狀之由來,其模式如下:





















個人 / 情境變數



壓力評定變數



   





知覺壓力



情緒疲憊



       



訓練議題





教師 / 教練經驗



訓練問題



個人成就



取自Smith1986)倦怠模式


 


參、那些教練容易產生倦怠


過去的專家學者,將領導者行為分類兩個主要類別,其一為『體恤型』(Consideration)、其次為『主動結構型』(Initiating Structure)(洪光遠譯,民81)。亦有稱之為專制型與民主型(中華體育協進會,民77)。


所謂體恤型(Consideration)領導者是指領導者表現出友善與支持態度,關心部屬並注意其福祉程度(洪光遠譯,民81)。另一解釋,體恤型的個人特徵是民主和人際關係取向的(DaleWeinberg1989)。一些實例包括幫助部屬、給部屬利益、找時間聆聽部屬的問題、支持或為部屬辯護、在行事之前與部屬諮商主要問題、願意接受部屬建議、以平等對待部屬等(洪光遠譯,民81)。而這類型的領導者,之所以導致倦怠的傾向是在於『other oriented』,亦即當領導者給了別人比自己還多,並特別關心它人感覺和福利時,體恤型傾向之教練,是真正關心球員,而且企圖照顧讓球員有溫暖感覺,及做事平易近人;雖然這是值得稱贊,但這些教練,其實也應該關心自己福利,以及學習找回自己,並在適當時機不要過度參與運動員的個人生活(MaslachJackson1982)。


DaleWeinberg1989)研究顯示,體恤型的領導風格裡,男性教練比女性教練不易產生倦怠,已婚者也比未婚或結婚又離婚者較不易產生倦怠;經驗少的教練比經驗多的教練較不易產生倦怠;而體恤型教練,比主動結構的教練,有更明顯倦怠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樣皆為人服務的專業中,一般教練比它類服務人員之倦怠得分較低(亦即比較不會發生倦怠)。此研究結果証明,領導行為和知覺倦怠有明顯差異,特別是體恤型領導風格教練,在情緒疲憊和客觀化向度,其強度有較高得分(亦即比較容易發生倦怠)。


 


肆、如何預防倦怠與解決倦怠


  如果運動教練具有體恤型領導風格,什麼方法可以處理壓力和儘可能預防倦怠呢?DaleWeinberg1989)有四點建議:


  一、減少時間花費在運動員身上,而強調相互作用品質,儘量控制練習計劃和控制比賽經驗上,以祈運動員能夠回饋與教練互動,因而幫助運動員縮減與教練接觸時間。研究發現,與當事人直接接觸時間提高,情緒疲憊的感覺會提高,因此教練需著重在與球員接觸時的質而非量。


  二、學習取得一些處理壓力技巧,以處理有關於訓練的潛在壓力。因為教練壓力可能是由其它教練、球員面對壓力、和教練本身所產生。要有效處理壓力,教練就需要學習一些自我調節身心技巧,例如放鬆訓練、意象訓練和目標設訂等,而這些是有助於教練處理可能倦怠的預防措施。除此,試著著重訓練的正確觀念,和能力勝任與否的判斷,而不是認為,教練只有在意輸贏而已。總之,不要將自己成就只定義在輸贏、失敗的記錄上。


  三、因為研究發現,倦怠常伴隨一些身體的症狀而來,所以,不要忽略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假如已意識到倦怠的症狀,教練則需要使自己的身體舒適,然後吃得好多休息,因為教練身體健康與否,對處理壓力的好壞有重要關係。


  四、不要認為你需要對運動員所有福利負責,必要時求助於其它教練、球員父母和運動心理學家來幫助處理問題,這些社會資源會有一些意想不到效果,它不會再讓人抑制感情,並得情緒宣洩途徑。


  對於倦怠處理方法,Holloway1993)所舉例,面臨壓力處理的三個步驟,可以提供參考,首先必需:


  一、認知:


  認清楚壓力可以當做刺激,這本具有積極意義。然後確認壓力到來,不要否定它,並且檢查壓力所帶來的刺激,但也因為如此可能會剝奪當事者一些精力(因為需要花費時間、精神去處理壓力)。要注意的是,像是生氣、挫敗、怨恨或抱以冷漠等之情緒,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在本身承認行為偏差,以致有壓力後才能有效的處理它。


  二、瞭解:


  瞭解面臨壓力時,最需要的是擁有自己的時間。在壓力最大時候,不要繼續從事訓練,然後和家人或朋友去尋找其它喜歡的休閒,事情就輕重緩急擇優處理。因為身在壓力中重要的是本身需要尋找吐訴心聲的對象,假若知道如此,將不會因為暫時放棄訓練去從事休閒活動,而認為浪費時間以致感到有罪惡感!


  三、恢復朝氣:


  從事其它休閒且有建設性的過度時期,讓人感到有所幫助,而且也有助於即將的訓練工作。接下來是:


(一)集中注意力於現在!記住,過去已過去,集中注意力在訓練的隊伍,如此將會發現,那是自己最喜歡的工作,不會覺得每年都那麼累!


(二)接下來隨時提醒自己,當初投入訓練的動機,那是熱愛競賽以及獲得更多的朋友。


(三)繼續尋求如何得到隊員和教練伙伴們的熱誠支持。


實際上在經過認知壓力後(即第一步驟後),一定要尋求解決之道,承認面臨壓力,瞭解壓力來源然後除去壓力,但若不能解除壓力終究不能恢復朝氣!


 


伍、結語


  在國內運動團隊裡,有時候擔任教練的可能擔心被冠上『專制領導』,或教練領導本來就趨向於體恤型領導行為時,他的行為雖然都是為了運動團隊目標勝利;但,就站在領導者之身心健康與團隊成敗看,體恤型教練也應該預防本身的倦怠才是。


因為做為教練能夠關心球員與球員融合在一起,甚至與球員打成一片,仿如一家人般,這是很好的領導方式。但是,總不能為此犧牲自己,比如犧牲休息時間而與球員聚在一起而忽略與家人相聚;或甚教練本身經濟就有問題,卻還打腫臉充胖子拿錢幫助球員。以上例子在國內環境時有所聞,當這種狀況構成教練壓力而且也不斷發生,教練仍無法解決時,教練本身就容易產生倦怠了!


以下的一段話應該可以為盡心盡力,並具有體恤型領導風格的運動教練,做一個比較適當的建議,Wooden1988)說:只有自己知道是否盡了力,假如是,本身就是成功的教練,比賽成績好壞根本算不得數。假若不是盡心盡力,就算成績輝煌,那還是個失敗的教練。其實這也應驗了中國有句話『過與不及皆不妥』。因此,若是一位體恤型領導風格的運動教練,遇著壓力時刻若不能妥善處理,則需小心的是,倦怠即將而來。


 


參考書目:


洪光遠譯(民81):組織領導。臺北:桂冠。


徐武雄(民85):大專籃球教練壓力之處置策略。臺灣體育,8349-56


徐武雄(民86):我國大專籃球教練壓力來源之研究。體育與運動,9941-48


張宏亮(民80):運動教練工作壓力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888-10


張宏亮(民83):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工作壓力現況調查。國民體育季刊,100


    71-79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民77):運動人際學。台北:幼獅。


Caccese, T.M. Mayerberg, C. K. 1984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burnout of college coach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6, 279-288.


Cherniss, C.1980Staff Burnout:Job stress in the human services. Beverly Hills,


    CA:Sage.


John, R. Wooden.1988 Practical Modern Basketball, New York. New York.


Judy, Dale. Robert, S.Weinberg.1989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es’Leadership Style and Burnout, The Sport Psychologist, 3, 1-13.


Lazarus, R.S. 1990Theory-based stress measurement. Psychological Inquiry, 1,


    3-13.


Maher, E. L. 1983Burnout and commitment: A theoretical alternativ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390-393.


Mancini, V.H. Wuest, D. A. Vantine, K. W. Clark, E. K. 1984 The


    use of insyruction and supervison in interaction analysis on burned out teachers:


    Its effects on teaching behaviors, level of burnout, an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4, 29-46.


Maslach, C. Jackson, S. E. 1981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cl(2st ed.).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hychologists Press.


Maslach, C. Jackson, S. E.1982Burnout in health proessions: A social


    psychologial analysis. In G. Sanders J. SulsEds., Social psychology of


    health illness, Hillsdale, NJ: Erlbaum.


Patrick, P. S. K. 1981Health care workers burnout,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


    Chicago: Inquiry Books.


Seldin, P.1987 Coping with faculty stres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9,1-3.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o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