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2004年4月,和許高魁老師協同著作,發表於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1期的學術性文章;在此提供,只是因為正值「NBA季後賽」,和本文所提有所關係,為此提出讓讀者瞭解另類觀點。


 


壹、前言


 


一、問題探討


    2003~2004年NBA(職業籃球聯盟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球季賽如火如荼展開;看湖人率先招兵買馬組成夢幻F4、衛冕馬刺隊也不甘示弱窮兵黷武、小牛勵精圖治、籃網睹博式換將等,各隊頻密走馬換將,在在只為了季後賽著想,為季後賽你死我活奮戰(朱彥碩,2003)。


在各隊為季後賽努力過程,看新進球員有剛換腎復出的Alonzo Mourning,傷癒復原的Vince Carter,有年已31歲戒酒成功洗心革面的Vin Baker,有年僅18歲,但未曾參加過NBA比賽的LeBron James,也更有年紀老大到已39歲的Karl Malone,還有動過三次膝蓋手術的Anfernee Hardaway,和連續兩年NBA休整期都沒休息,參加世界盃與歐洲盃的Dirk Nowitzki,同處境參加世界盃與亞洲盃的姚明等;這些不是傷就是老、不是毫無長期征戰經驗,就是長期都不曾休息的選手,在這節奏明快、競爭激烈的NBA季後賽中,如何以最佳狀況和眾多好手拼鬥,是運動教練學裡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研究動機


20世紀的最後2、30年,很多國家對追求運動場上勝利,都視為國威、是國力與科學實力宣揚,亦即運動科學被視為選手競技能力的加強,也就是在競技運動中如何去贏的科學(陳全壽,1995);贏的科學包羅萬象,諸如體能訓練(physical training)、五大類增補劑(ergogenicaids)、高地訓練(hypoxia training)、心智訓練(mental training)等,都是現代競技運動教練絞盡腦汁,祈盼借助科學力量以提升選手運動成績下產物(徐武雄,2000)。


事實上要提升競技運動成績,教練、選手、運科、行政這四類人員必需緊密配合,始能發揮績效,尤其選手與教練是主角,是舞台上演重頭戲的人(陳全壽,1998);所以,科學選材、科學訓練、科學的管理,已成為制約競技運動技術水平提高的三大要素(曾凡輝等,1992)。


以運動生理的科學,在教練學上重要性討論,它有(郭志輝,2001):運動成績方面、肌肉型態與運動成績、肌力訓練與運動成績之關係、運動訓練方面、營養方面等,而以運動的生理機制與改善討論,Bruknet & Khan(1993)建議由調整訓練方式及體能恢復、補充碳水化合物及水份、補充磷酸肌酸、營養等;因此,本文擬以教練觀點探討NBA選手參與季後賽中,有關運動生理學的科學問題,並只從恢復與受傷處理、恢復手段之營養、訓練、對抗年齡等探討,藉以提供給各籃球教練參考,這是研究者動機。


 


三、研究目的


    藉此研究探討NBA選手在季後賽中,面對各種激烈比賽時,如何適當處理相關生理學問題與方法,進而提供給各級籃球教練在比賽參考。


 


貳、實際問題與探討


 


一、恢復與受傷處理


    NBA選手在季後賽最大生理問題,在長期季賽後緊接著季後賽的生理恢復,因此,以下就實際問題與恢復、實務處理情形討論。


(一)恢復


籃球選手從事訓練、比賽的激烈程度,曾參與者當有感受,心理、生理上疲勞,實非筆墨得以形容,尤其連續多場緊湊舉行的季後賽,讓人喘不過氣來。我們看高爾夫球選手,每次比賽後總得一週休息,馬拉松選手比賽後,也要一至兩個月休息與調整;問題是在NBA,先前正規季賽近六個月82場勞碌奔波、舟車勞頓主客場,到季後賽第一至四輪,要在短短二個月內賽完,多則26場,少則15場,期間恢復、消除身心疲勞,是各隊選手祈求的;如果調整恢復不當被淘汰,應不是意外矣!


以運動生理學討論,我們瞭解籃球運動是15%的乳酸系統(lactic system),和85%ATP-PC系統能量提供,因此疲勞物質乳酸的堆積,實需要及早排除,以使運動員身體的生理機能正常,若不能適當處理,選手成績難以獲得突出表現(蘇俊賢,2001);實務上像2003年希臘雅典奧運棒球項目的亞洲區資格賽裡,我國、日本、韓國隊等職棒球員,都因為在各國的季賽與季後賽長期征戰,所產生疲勞,以致到亞洲盃大部份選手出現肌肉僵硬,無法達到平常水準(張文雄,2003a)。


恢復,主要功能在於人體運動訓練後,肌肉經過強烈收縮,肌肉組織內供血(能量、營養等)的補充,需要一定時間與機轉,若不能在合理運轉下,肌肉本身各方收縮能力,當然不能如似激烈運動前狀態(陳全壽等,2001);所以,相對恢復得當,選手當能有所表現,實例上像2003年希臘雅典奧運棒球亞洲區資格賽,我國球員陳鏞基在參加世界盃隨即趕到日本比賽,因為長期勞累、時差關係,竟然在敵情分析時睡著了,當時總教練徐生明體諒,讓陳鏞基先休息,進而才在關鍵比賽中得以為國爭光(王惠民,2003);以運動教練學觀點,在各項運動競賽的季賽與季後賽長期征戰,免不了產生的疲勞,當然休息是最好恢復的方法,這像徐生明認為(張文雄,2003a):球員需要充分的休息,休息絕對是走更遠的路必要條件,休息不夠身心都會受傷。


另外像以18歲加入NBA比賽的LeBron James,在夏季聯盟對公鹿隊時,因為受不了密集職業球賽與球賽強度,而在比賽中膝蓋挫傷,這是初加入NBA球員所要面對的,會不會造成他更大傷害、有沒有辦法承受這樣長期比賽,他的耐戰度相當受到懷疑(Hoop編輯部,2003);實務上像NBA暴龍隊新秀波什,先發出場表現不佳後,教練奧尼爾表示(云子,2003):我不認為現在就讓波什出任主力,對他的長期發展會產生最好的影響;所以,長期征戰且不能有效的讓身體機能適應,在教練學與運動生理學來說,是件相當冒險的事。


 


(二)受傷後恢復


    此部份就籃球選手常見的膝關節前十字韌帶與腳踝關節傷害問題討論。


前十字韌帶傷害(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此傷害原因是在低速度(low-velocity)、減速中(deceleration)、膝正在旋轉(rotation)中而非接觸性的傷害(non-contact injury)(陳志華,2003);其次腳踝關節(ankle sprain),主要是韌帶拉傷,這是因為維持外踝穩定度的韌帶有四條(陳志華,2003):前距腓骨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後距腓骨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前下脛腓骨韌帶(antero-inf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ITF),及跟腓骨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一般受傷病人治療原則(陳志華,2003):第一、二級及部份第三級,通常不一定要開刀冰敷最重要,如果關節有關節液(effusion),則可以抽出來以減少腫脹,並有助於關節活動,再以彈性繃帶包紮,輕微者用拐杖走路即可,嚴重者可打短腿石膏3週;第三級扭傷如發生在年輕病人,且曾有反覆拉傷狀況,若此病人是運動員,應考量開刀,主要是修補韌帶,手術後三週再開始活動踝關節,6週後可加強復健,8至10週可完全復原。


實例上像NBA七六人隊的Coleman,拖著疼痛的左腳連續打球五個月,在傷了左膝不顧腳傷繼續打球後不久,隊醫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第一,拖著一隻腳繼續打球;第二,動手術然後這個球季報銷;他選擇了前者,結果練球缺席三次是,因為他的腳要上石膏(Shan,2003)


    另外實例上像NBA魔術隊Grant Hill在2000年季後賽時,不顧腳踝骨折傷勢,硬撐上場拼命,結果不但未能突破他連續六季都在季後賽第一輪出局的命運,更讓他的腳踝傷勢惡化,成為他在NBA生涯最大夢魘(曲自立,2003);以教練學觀點探討,比賽輸贏是一時、短暫的,而選手運動生命的保護與延長,則是各教練首要之務,所以Hill最後傷勢惡化,是選手生理機能還沒有恢復原有水準所致;同樣案例像我國參加奧運棒球亞洲區資格賽,代表隊投手蔡仲南發生「網球肘」的傷害不自知,並在急於求表現下,仍堅持準備比賽,可是因為肌肉群不夠強壯,發生肌腱發炎受傷,在處理不夠明快與妥善之下,生理機能還沒有恢復原有狀態,一直不能解決困擾,以致最後不能為國爭光(張文雄,2003b)。


其次以運動生理學討論,前述腳踝扭傷有不同層級處理、復健,就像陳志華(2003)所述,有部份傷害必須在一定期限才可痊癒,還沒有恢復到原有生理機能水準,冒然上場硬撐,結果當然造成傷勢惡化;像蔡仲南發生「網球肘」例子來說,經過醫院檢查,醫生建議(張文雄,2003b):只要休息兩周就沒有問題,往後則須強化手肘附近小肌肉群,現階段積極從事復健即可痊癒。


實例處理上,像因腳踝扭傷而缺席多場賽事的籃網Kenyon Martin在歸隊練球,籃網總裁Rod Thorn說(孫傳賢編譯,2003a):目前Martin在進行直線跑動時都沒有問題,但如果要做出運球過人、切入等難度較高動作時,腳踝還是有些疼痛,因此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他練球狀況,再決定出場與否。


另外一例是楚海洋(2003)報導,尼克隊前鋒麥克戴斯因傷停賽許久後終於參加球隊訓練,這是麥克戴斯13個月前左膝蓋骨受傷以來第一次參加訓練,訓練中麥克戴斯表現不錯,估計很快可以重返賽場;不過尼克隊教練錢尼卻對此持謹慎態度,他說將逐日觀察麥克戴斯狀況,如果繼續表現不錯、不感到疼痛,沒有腫脹且感覺不錯,那麼也許會給麥克戴斯幾分鐘上場時間。


    此部份最後以受傷後還沒有恢復探討,就現代科學發達,很多運動護具應有儘有,因此假如稍微輕傷尚未恢復,基本防護器具如全包、挖洞、可調整、加強機能、特殊功能型等,這些包含棉質針織或Neoprene等材質,可提供如運動用束褲、牙齒保護套、房震鞋墊、肌內效貼布(kinesio tape)、護踝、護肘、護腕等保護(賴曉瑩,2003),如此參與比賽,應不致發生傷勢惡化。


 


二、恢復手段之營養


    就如前述,NBA選手季後賽最大生理問題,在長期季賽後緊接著季後賽時的生理恢復,因此,以下就問題與恢復手段之營養、和實務處理情形討論。


恢復手段以過去有名的大陸長跑馬家軍的鱉血營養補充、1984年美國奧運自由車選手違規輸血(氧氣補充以促進血液循環)、按摩、熱門的泡湯、伸展運動(stretching)、電療、針炙等都是恢復、消除疲勞手段;以下就營養討論。


    在運動訓練學中討論到恢復時,有所謂增補劑(ergogenic aids),增補劑分五大類(郭捷,1995):生理性增補劑、藥理性增補劑、心理性增補劑、生物力學輔助物、營養性增補劑;其中營養性增補劑乃在六大營養素之外的特殊營養物質,如咖啡因、鹼性增補劑(soda loading)中的重碳酸鈉(sodium bicarbonate)、人蔘(panaxginseng)、卡尼叮(carnitine)又稱肉鹼、鉻(chromium)、花粉(bee pollon)、蜂蜜(honey)等。此部份若能獲得專業營養人員協助,對選手當有助益。


選手恢復需要借助營養性增補劑,乃由於運動員飲食不同於一般人,因此以生理學討論,他們除了對熱量需求較多外,特殊的營養增補劑(ergogenic aids)、競賽前後三餐等都需要通盤考量,像Clarkson(1996)主張以60-70%高醣類飲食,因為高碳水化合物有助於高強度訓練中保持肌肉肝醣儲存量,使運動員承受高強度訓練。而眾所週知,完美營養習慣可以增進運動場上突出表現,對多數年輕的運動員而言,最適宜營養的意義在能夠提供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因為運動員比那些長期坐在書桌上的同學更需要它們,這當然是人類對疲勞的感受也與肌肉肝醣消耗程度有關(Witt,1993);除此之外,在運動比賽開始前肌肉肝醣的儲存量與耐力呈線性相關,肝醣儲存量愈高耐力愈強,一旦肝醣耗盡肌肉就很難維持高強度的運動(Ahlborg et al,1967)。


    而實際問題上,在國內一項對左營訓練中心10隊138位選手的營養應用調查中,有多數選手缺乏營養方面知識(鍾珮、趙心怡、林文強,1997);因此Hossler,(1993)不曾認為運動員有能力去分析、審察教練所開出的飲食指導方針,並對於飲食做適當選擇,尤其飲食在理論知識和實際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為此他建議教練該扮演主動角色,不只是教育運動員與其父母,且要提供適當營養和飲食上教育,甚且對球員與其父母做營養學知識筆試測驗。


實例上國內曾有研究,像87年體育總會核定培訓選手中,服用四大類營養補充劑(維生素與礦物質補充劑、蛋白質補充劑、保健食品、機能性飲料)分別有57.0、47.7、52.0、68.1%之多;他們使用較多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補充劑為維生素C、綜合維生素/礦物質及鈣片;蛋白質補充劑中最多為雞精;保健食品中最多為人蔘、蜂膠或蜂王漿、燕窩、肌酸、冬蟲夏草、卵磷脂及靈芝等;機能性飲料中最多為老虎牙子及康貝特(詹貴惠、許美智,1999)。從這裡看出因為籃球選手一場比賽能量消耗約0.2127/千卡/公斤/分,尤其男性籃球選手一天需要量高約4492千卡(于葆等,1990);於此,教練如何教育運動員飲食營養,以補其飲食熱量,這是比賽中重要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徐 的頭像
    老徐

    老徐籃球園地

    老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